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1 钢梁与墙体连接节点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钢梁—柱端板连接节点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3 钢梁—柱刚性连接加强型节点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梁柱刚接节点构造形式 | 第16-19页 |
1.3.1 削弱型节点 | 第16-17页 |
1.3.2 加强型节点 | 第17-19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钢管束组合墙—梁翼缘加强型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| 第20-47页 |
2.1 试验概况 | 第20-27页 |
2.1.1 试验目的 | 第20页 |
2.1.2 试件设计 | 第20-22页 |
2.1.3 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| 第22-26页 |
2.1.4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| 第26-27页 |
2.2 试验过程及破坏特征 | 第27-35页 |
2.2.1 试验结果综述 | 第27-28页 |
2.2.2 试件破坏现象 | 第28-35页 |
2.3 滞回曲线分析 | 第35-37页 |
2.4 骨架曲线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5 节点延性分析 | 第38-39页 |
2.6 节点耗能分析 | 第39-41页 |
2.7 刚度退化分析 | 第41-42页 |
2.8 应力应变分析 | 第42-45页 |
2.8.1 肋板型墙梁节点应变分析 | 第42-44页 |
2.8.2 端板型墙梁节点应变分析 | 第44-45页 |
2.9 本章结论 | 第45-47页 |
第3章 钢管束组合墙—梁翼缘加强型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| 第47-60页 |
3.1 有限元建模概况 | 第47-50页 |
3.1.1 ANSYS软件简介 | 第47页 |
3.1.2 单元选用及材料定义 | 第47-48页 |
3.1.3 模型建立 | 第48页 |
3.1.4 网格划分 | 第48-49页 |
3.1.5 接触建立 | 第49-50页 |
3.1.6 边界条件及荷载 | 第50页 |
3.2 节点滞回曲线分析 | 第50-53页 |
3.2.1 ALB滞回曲线分析 | 第51页 |
3.2.2 ADB滞回曲线分析 | 第51-53页 |
3.3 节点骨架曲线分析 | 第53-54页 |
3.4 节点耗能分析 | 第54-55页 |
3.5 节点刚度退化分析 | 第55-56页 |
3.6 节点应力应变分析 | 第56-58页 |
3.6.1 ALB应力分析 | 第56-57页 |
3.6.2 ADB应力分析 | 第57-58页 |
3.7 本章结论 | 第58-60页 |
第4章 翼缘上贴板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| 第60-71页 |
4.1 模型基本概况 | 第60-61页 |
4.2 翼缘上贴板形状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| 第61-64页 |
4.2.1 节点滞回曲线分析 | 第61-62页 |
4.2.2 节点耗能能力及刚度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2.3 节点应力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3 翼缘上贴板厚度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| 第64-67页 |
4.3.1 节点滞回曲线分析 | 第64-65页 |
4.3.2 节点耗能能力及刚度分析 | 第65-66页 |
4.3.3 节点应力分析 | 第66-67页 |
4.4 翼缘上贴板长度对节点性能的影响 | 第67-70页 |
4.4.1 节点滞回曲线分析 | 第67-68页 |
4.4.2 节点耗能能力及刚度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4.3 节点应力分析 | 第69-70页 |
4.5 本章结论 | 第70-71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5.1 结论 | 第71-72页 |
5.2 展望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