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场景到场地--基于场景的场地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对象及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对象 | 第10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| 第11-19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| 第11-15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| 第15-19页 |
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9页 |
1.5 研究方法及框架 | 第19-23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5.2 研究框架 | 第20-23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及设计流程 | 第23-41页 |
2.1 相关概念辨析 | 第23-31页 |
2.1.1 场地及场地设计 | 第23-26页 |
2.1.2 场景及场景设计 | 第26-29页 |
2.1.3 场所概念和场所精神 | 第29页 |
2.1.4 三者的关联性 | 第29-31页 |
2.2 东西方场地设计发展 | 第31-37页 |
2.2.1 西方场地设计的发展 | 第31-34页 |
2.2.2 东方场地设计的发展 | 第34-36页 |
2.2.3 当代场地设计发展趋势 | 第36-37页 |
2.3 场景设计流程 | 第37-40页 |
2.3.1 明确场景意向 | 第37页 |
2.3.2 组织场景序列 | 第37-38页 |
2.3.3 组织场景要素 | 第38页 |
2.3.4 场景感知 | 第38-4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3章 场景意向与场地定位 | 第41-53页 |
3.1 地形表现 | 第42-45页 |
3.1.1 强化地形地貌 | 第42-43页 |
3.1.2 强调时间转换 | 第43-45页 |
3.2 建筑感知 | 第45-47页 |
3.2.1 强调主立面 | 第45-46页 |
3.2.2 设置过渡空间 | 第46页 |
3.2.3 选取室内对景 | 第46-47页 |
3.3 景观体验 | 第47-49页 |
3.3.1 展现景观要素 | 第47-48页 |
3.3.2 营造动态体验 | 第48-49页 |
3.4 事件组织 | 第49-52页 |
3.4.1 功能混用 | 第49-51页 |
3.4.2 模糊图底 | 第51-5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4章 场景组织与总体布局 | 第53-93页 |
4.1 场地分区 | 第54-58页 |
4.1.1 节点空间 | 第54-55页 |
4.1.2 过渡空间 | 第55页 |
4.1.3 边界空间 | 第55-56页 |
4.1.4 叙事逻辑 | 第56-58页 |
4.2 实体布局 | 第58-83页 |
4.2.1 布置平面 | 第58-71页 |
4.2.2 层化地形 | 第71-77页 |
4.2.3 分解界面 | 第77-79页 |
4.2.4 消解主体 | 第79-83页 |
4.3 路径选择 | 第83-92页 |
4.3.1 路线形式 | 第83-88页 |
4.3.2 路径空间 | 第88-9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第5章 场景营造与景观构成 | 第93-113页 |
5.1 场景类型 | 第94-98页 |
5.1.1 仪式型场景 | 第95页 |
5.1.2 舞台型场景 | 第95-96页 |
5.1.3 生活型场景 | 第96-97页 |
5.1.4 复合型场景 | 第97-98页 |
5.2 要素组织 | 第98-107页 |
5.2.1 固定要素——空间 | 第98-104页 |
5.2.2 半固定要素——界面 | 第104-107页 |
5.2.3 非固定要素——事件 | 第107页 |
5.3 视景优化 | 第107-112页 |
5.3.1 框景 | 第108-111页 |
5.3.2 光学装置 | 第111-11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2-113页 |
第6章 结语 | 第113-119页 |
6.1 基于场景的场地设计方法 | 第113-117页 |
6.1.1 设计流程 | 第113页 |
6.1.2 精细化设计 | 第113-115页 |
6.1.3 趣味化设计 | 第115-117页 |
6.2 启示与展望 | 第117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-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