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·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概述 | 第12-15页 |
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| 第15页 |
·对国内外的观光茶园的概况做到全面了解 | 第15页 |
·对我国观光茶园与观光茶业的发展的概述 | 第15页 |
·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的研究 | 第15页 |
·观光茶园案例分析与发展情景展望 | 第15页 |
·研究的方法与路线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18页 |
·茶业 | 第17-18页 |
·观光 | 第18页 |
·观光茶业 | 第18页 |
·观光茶园 | 第18页 |
·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哲学理论 | 第18-20页 |
·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| 第19页 |
·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| 第19页 |
·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观光茶园概述 | 第20-33页 |
·观光茶园的内涵、功能与特征 | 第20-24页 |
·观光茶园的内涵 | 第20页 |
·观光茶园的功能 | 第20-23页 |
·观光茶园的特征 | 第23-24页 |
·观光茶园的产生与发展 | 第24-29页 |
·观光茶园的产生背景 | 第24-27页 |
·我国观光茶园的发展阶段 | 第27-29页 |
·我国观光茶园发展现状 | 第29-33页 |
·我国观光茶园的发展优势 | 第29页 |
·我国观光茶园的发展规模 | 第29页 |
·我国观光茶园的主要分布 | 第29-30页 |
·我国观光茶园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3页 |
第三章 观光茶园规划设计导则 | 第33-42页 |
·观光茶园规划设计原则 | 第33-34页 |
·清虚恬淡、静雅怡性的茶园氛围 | 第33页 |
·对自然原型的因凭性原则 | 第33页 |
·景观的完整性与一致性原则 | 第33页 |
·景观的延展性原则 | 第33-34页 |
·观光茶园设计理念 | 第34页 |
·观光茶园的功能分区 | 第34-39页 |
·入口服务区 | 第34-35页 |
·专业生产区 | 第35-36页 |
·观光体验区 | 第36页 |
·生产加工区 | 第36页 |
·文化旅游区 | 第36-37页 |
·园区管理区 | 第37-38页 |
·其他功能区 | 第38-39页 |
·观光茶园的交通系统规划 | 第39-41页 |
·观光茶园的道路规划布局 | 第39-40页 |
·观光茶园的道路分级设计 | 第40页 |
·观光茶园的交通方式组织 | 第40-41页 |
·观光茶园的旅游体系规划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观光茶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| 第42-52页 |
·观光茶园的景观形象设计 | 第42-44页 |
·设计风格定位 | 第42-43页 |
·平面设计 | 第43页 |
·空间设计 | 第43-44页 |
·观光茶园的环境生态绿化 | 第44-48页 |
·生态茶田栽植 | 第45-46页 |
·生态防护林 | 第46-48页 |
·固土护坡植物 | 第48页 |
·场地植物绿化及改善小气候的植物群落 | 第48页 |
·观光茶园的景观环境心理 | 第48-52页 |
·观光茶园的环境心理 | 第49页 |
·观光茶园的景观意境 | 第49-52页 |
第五章 案例分析——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 | 第52-57页 |
·项目背景及基址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规划设计理念与目标 | 第53页 |
·布局分区与设计要点 | 第53-55页 |
·茶园观光区 | 第53页 |
·汉茶文化展示区 | 第53-54页 |
·生态旅游服务区 | 第54-55页 |
·风景防护林区 | 第55页 |
·用地平衡分析 | 第55-5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57-59页 |
·结论 | 第57-58页 |
·建议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