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0-13页 |
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3-24页 |
一 实验材料 | 第13-15页 |
(一)实验细胞 | 第13页 |
(二)主要试剂 | 第13-14页 |
(三)主要仪器 | 第14-15页 |
二 实验方法 | 第15-24页 |
(一)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 | 第15页 |
(二)细胞不同处理方式 | 第15-17页 |
(三)MTT测定细胞活性 | 第17页 |
(四)Western blot | 第17-20页 |
(五)免疫荧光 | 第20-21页 |
(六)NO含量测定 | 第21-23页 |
(七)统计学分析 | 第23-24页 |
实验结果 | 第24-37页 |
一、血管紧张素II刺激 24 h对血管内皮细胞生存率(活力)的影响 | 第24页 |
二、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三、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不同时间点对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四、ARB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中的作用 | 第26-27页 |
五、NADPH氧化酶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中的作用 | 第27-28页 |
六、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中的作用 | 第28-29页 |
七、一氧化氮合酶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中的作用 | 第29-31页 |
八、沉默自噬基因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九、自噬抑制剂 3-MA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十、自噬促进剂雷帕霉素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自噬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十一、自噬小体免疫荧光结果 | 第34-37页 |
讨论 | 第37-39页 |
结论和展望 | 第39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5页 |
综述 | 第4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7页 |
缩略词表 | 第57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