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目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盐碱地的危害 | 第12-13页 |
1.2.1 盐碱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危害 | 第12-13页 |
1.2.2 盐碱地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| 第13页 |
1.2.3 盐碱地对微生物环境的危害 | 第13页 |
1.2.4 盐碱地对建筑环境的危害 | 第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3.1 盐碱地改良治理措施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.2 盐碱地土壤水盐运动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.3 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.4 地力提升技术研究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7-23页 |
2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7-18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17页 |
2.1.2 地质地貌 | 第17-18页 |
2.1.3 气候 | 第18页 |
2.1.4 地下水 | 第18页 |
2.1.5 土壤 | 第18页 |
2.2 试验设计与布局 | 第18-19页 |
2.2.1 试验设计 | 第18-19页 |
2.2.2 田间设计 | 第19页 |
2.2.3 施肥方法 | 第19页 |
2.2.4 作物种子选择及种法 | 第19页 |
2.3 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2.3.1 对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2.3.2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| 第20页 |
2.3.3 对小麦、玉米产量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2.4 技术路线图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滨海盐碱地水盐动态变化 | 第23-57页 |
3.1 实验设备 | 第23页 |
3.2 取样方法 | 第23-24页 |
3.3 观测指标及测量方法 | 第24页 |
3.4 起垄种植和地力提升相结合对盐碱地土壤含水量影响 | 第24-38页 |
3.4.1 各处理在垄沟、垄坡、垄台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剖面分布特征 | 第24-26页 |
3.4.2 土壤水分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 | 第26-38页 |
3.5 起垄种植和地力提升相结合对盐碱地土壤含盐量影响 | 第38-52页 |
3.5.1 各处理在垄沟、垄坡、垄台土壤平均含盐量的剖面分布特征 | 第39-41页 |
3.5.2 土壤盐分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 | 第41-52页 |
3.6 起垄种植和地力提升相结合对盐碱地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关系影响 | 第52-56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4章 滨海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产量的变化 | 第57-63页 |
4.1 实验试剂与设备 | 第57-58页 |
4.1.1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| 第57页 |
4.1.2 实验试剂 | 第57-58页 |
4.2 取样方法 | 第58页 |
4.3 观测指标及测量方法 | 第58-59页 |
4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9-62页 |
4.4.1 不同改良对盐碱地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| 第59页 |
4.4.2 不同改良对盐碱地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4.3 不同改良对盐碱地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4.4.4 不同处理微生物区系差异 | 第61页 |
4.4.5 土壤微生物与微生物多样性、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 | 第61-62页 |
4.4.6 小麦、玉米产量的变化 | 第6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7页 |
5.1 起垄种植和地力提升相结合改变了盐碱地土壤含水量 | 第63-64页 |
5.1.1 土壤含水量的剖面分布特征 | 第63页 |
5.1.2 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 | 第63-64页 |
5.2 起垄种植和地力提升相结合改善了盐碱地土壤含盐量 | 第64-66页 |
5.2.1 土壤含盐量的剖面分布特征 | 第64-65页 |
5.2.2 土壤含盐量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 | 第65-66页 |
5.3 盐碱地中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存在的关系 | 第66页 |
5.4 起垄种植和地力提升相结合改变了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区系 | 第66页 |
5.5 起垄种植和地力提升相结合提高了盐碱地作物产量 | 第66页 |
5.6 创新之处 | 第66页 |
5.7 展望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5页 |
在学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