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勃文学思想专题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7-15页 |
一、初唐四杰文学思想研究概论 | 第7-8页 |
二、王勃文学思想研究总述 | 第8-13页 |
三、研究空间及选题意义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诗教观考论 | 第15-30页 |
第一节 诗教观内涵 | 第15-21页 |
一、“文章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能事”的教化功能 | 第16-19页 |
二、“立言见志”的创作主张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 诗教观成因 | 第21-25页 |
一、诗教观溯 | 第22-24页 |
二、王勃对诗教观继承与发展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诗教观评价 | 第25-30页 |
一、诗教观意义 | 第26-28页 |
二、诗教观局限性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抒情理论剖析 | 第30-41页 |
第一节 抒情理论内涵 | 第30-37页 |
一、述怀言志的传统 | 第31-35页 |
二、感兴理论的阐发 | 第35-37页 |
第二节 抒情理论的成因 | 第37-41页 |
一、宦游蜀中的经历 | 第37-38页 |
二、前代文学的影响 | 第38-41页 |
第三章 以“风骨”为主的文学理想 | 第41-55页 |
第一节 雄壮刚健的气势 | 第41-45页 |
第二节 昂扬壮大的情感 | 第45-47页 |
第三节 文质并重的理想 | 第47-50页 |
一、文质观的发展 | 第47-48页 |
二、宏博的内容 | 第48-49页 |
三、声律词彩的重视 | 第49-50页 |
第四节 王勃文学理想之影响 | 第50-55页 |
一、批判浮靡文风 | 第51页 |
二、发展风骨理论 | 第51-53页 |
三、发展声律理论 | 第53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