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0-21页 |
1.1 CO_2的危害及捕获技术 | 第10-11页 |
1.1.1 温室效应 | 第10页 |
1.1.2 CO_2分离技术 | 第10-11页 |
1.1.3 高温CO_2吸附剂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1.2 硅酸锂的吸附-脱附机理 | 第11-12页 |
1.3 硅酸锂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1.3.1 硅酸锂合成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.2 掺杂硅酸锂材料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.3 不同硅源制备硅酸锂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4 稻壳及稻壳灰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6 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7 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实验原料、仪器及表征技术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1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| 第21-22页 |
2.1.1 实验原料 | 第21页 |
2.1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1-22页 |
2.2 实验表征技术方法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稻壳灰的制备 | 第23-27页 |
3.1 稻壳的预处理及稻壳灰的制备 | 第23-24页 |
3.2 稻壳灰的表征 | 第24-2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第4章 固相法制备硅酸锂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| 第27-38页 |
4.1 固相法制备硅酸锂 | 第27页 |
4.1.1 制备工艺 | 第27页 |
4.1.2 制备工艺条件 | 第27页 |
4.2 固相法制备硅酸锂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7-34页 |
4.2.1 锂源 | 第27-28页 |
4.2.2 焙烧温度 | 第28-32页 |
4.2.3 保温时间 | 第32-34页 |
4.3 硅酸锂高温CO_2吸附性能研究 | 第34-37页 |
4.3.1 动态吸附性能研究 | 第34页 |
4.3.2 等温吸附性能研究 | 第34-3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5章“两步法”制备硅酸锂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| 第38-48页 |
5.1“两步法”制备硅酸锂 | 第38-39页 |
5.1.1 制备工艺 | 第38页 |
5.1.2 制备工艺条件 | 第38-39页 |
5.2“两步法”制备硅酸锂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9-44页 |
5.2.1 合成中间产物Li2SiO3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9-42页 |
5.2.2 以中间产物Li2SiO3制备硅酸锂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2-44页 |
5.3 硅酸锂的高温CO_2吸附性能研究 | 第44-47页 |
5.3.1 动态吸附性能研究 | 第44-45页 |
5.3.2 等温吸附性能研究 | 第45-4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6章 Na掺杂硅酸锂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| 第48-58页 |
6.1 固相法制备Na掺杂硅酸锂材料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| 第48-54页 |
6.1.1 焙烧温度对Na掺杂硅酸锂材料物相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6.1.2 保温时间对Na掺杂硅酸锂材料物相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6.1.3 不同掺杂比例对Na掺杂硅酸锂材料的影响 | 第50-54页 |
6.2“两步法”制备Na掺杂硅酸锂材料 | 第54-55页 |
6.2.1“两步法”制备Na掺杂硅酸锂材料的物相分析 | 第54页 |
6.2.2“两步法”制备Na掺杂硅酸锂材料的形貌分析 | 第54-55页 |
6.3 固相法与“两步法”制备Na掺杂硅酸锂材料的吸附性能对比分析 | 第55-57页 |
6.3.1 动态吸附性能对比分析 | 第55-56页 |
6.3.2 等温吸附性能对比分析 | 第56-57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结论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