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8-12页 |
1.2.1 GST算法的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1.2.2 倾角方位角属性的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.3 相干属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4 曲率属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2页 |
1.4 本文的论文结构 | 第12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地震裂缝识别技术方法原理 | 第14-33页 |
2.1 倾角方位角属性的研究与应用 | 第14-16页 |
2.1.1 地震反射面的倾角和方位角 | 第14-15页 |
2.1.2 复数道分析法 | 第15-16页 |
2.1.3 离散倾角扫描法 | 第16页 |
2.2 相干属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| 第16-24页 |
2.2.1 地震波的相干性 | 第17页 |
2.2.2 相干数据处理原理 | 第17-18页 |
2.2.3 C1相干算法 | 第18-20页 |
2.2.4 C2相干算法 | 第20-23页 |
2.2.5 C3相干算法 | 第23-24页 |
2.2.6 C2算法和C3算法的参数选取 | 第24页 |
2.2.7 三代相干算法的优缺点 | 第24页 |
2.3 曲率属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| 第24-32页 |
2.3.1 曲率的概念及意义 | 第25-28页 |
2.3.2 曲率分析方法 | 第28-30页 |
2.3.3 体曲率属性 | 第30-3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3章 梯度结构张量(GST)算法原理 | 第33-45页 |
3.1 梯度结构张量理论 | 第33-37页 |
3.1.1 特征值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1.2 主成分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1.3 基于GST算法的倾角方位角计算 | 第36-37页 |
3.1.4 基于GST算法的相干计算 | 第37页 |
3.1.5 基于GST算法的曲率计算 | 第37页 |
3.2 GST算法实现流程 | 第37-39页 |
3.3 算法的实验 | 第39-41页 |
3.4 三维地震属性的预处理 | 第41-44页 |
3.4.1 一维ESP算法 | 第42页 |
3.4.2 二维ESP算法 | 第42-43页 |
3.4.3 三维ESP算法 | 第43-4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4章 基于GST算法的裂缝识别技术的应用 | 第45-59页 |
4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45-49页 |
4.1.1 工区地质特征 | 第45-46页 |
4.1.2 工区测井情况 | 第46-48页 |
4.1.3 页岩气特征 | 第48-49页 |
4.2 数据准备 | 第49-50页 |
4.2.1 三维叠后地震资料 | 第49-50页 |
4.2.2 工区的地震资料参数 | 第50页 |
4.3 GST在地震裂缝识别中的应用 | 第50-58页 |
4.3.1 GST相干属性在裂缝识别中的应用 | 第51-52页 |
4.3.2 GST倾角方位角属性在裂缝识别中的应用 | 第52-56页 |
4.3.3 GST曲率属性在裂缝识别中的应用 | 第56-5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5.1 结论与认识 | 第59-60页 |
5.2 展望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