柱锤冲扩桩法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·引言 | 第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·复合地基国内外发展概况 | 第9-10页 |
·柱锤冲扩桩发展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柱锤冲扩桩施工器具及加固原理 | 第11-13页 |
·柱锤冲扩桩承载性能的影响因素 | 第13-15页 |
·柱锤冲扩桩法与其他地基加固技术的比较 | 第15-17页 |
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理论探讨 | 第18-35页 |
·桩土荷载分担比和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因素 | 第18-21页 |
·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| 第21-31页 |
·加固区压缩量s_1 的计算方法 | 第22-28页 |
·下卧层士层压缩量s_2 的计算方法 | 第28-31页 |
·柱锤冲扩桩沉降公式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s_1 沉降计算 | 第31-33页 |
·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s_2 沉降计算 | 第33-34页 |
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柱锤冲扩桩处理湿陷性黄土 | 第35-49页 |
·湿陷性黄土的定义 | 第35页 |
·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| 第35-37页 |
·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 | 第35-36页 |
·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质 | 第36-37页 |
·黄土湿陷性原理与机理假说 | 第37页 |
·加固凝聚力降低或消失假说 | 第37页 |
·纯粘性胶结物假说 | 第37页 |
·粘土颗粒的膨胀假说 | 第37页 |
·土体颗粒间的抗剪强度突然降低假说 | 第37页 |
·湿陷性黄土的工程评价 | 第37-40页 |
·湿陷性的判定 | 第38-39页 |
·湿陷性类型的划分 | 第39-40页 |
·消除湿陷性加固地基方式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垫层法消除湿陷性 | 第40页 |
·夯实法消除湿陷性 | 第40-41页 |
·挤密桩法消除湿陷性 | 第41页 |
·预浸水法消除湿陷性 | 第41页 |
·柱锤冲扩桩设计施工及检验 | 第41-46页 |
·柱锤冲扩桩的设计 | 第41-43页 |
·柱锤冲扩桩施工 | 第43-46页 |
·柱锤冲扩桩的检测 | 第46页 |
·柱锤冲扩桩处理湿陷性实例评价 | 第46-48页 |
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工程实例及 ANSYS 有限元分析对比 | 第49-71页 |
·工程实例概况 | 第49-59页 |
·地基处理的设计要求 | 第50-51页 |
·施工单位的自检实测资料 | 第51-52页 |
·自检结果 | 第52-59页 |
·ANSYS 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| 第59页 |
·桩土模型简介 | 第59-62页 |
·DP 材料模型参数的输入 | 第60页 |
·DP 材料模型的屈服准则 | 第60-61页 |
·桩土接触问题 | 第61-62页 |
·柱锤冲扩桩单桩复合地基模型建立 | 第62-65页 |
·基本假设 | 第62页 |
·参数选取 | 第62-63页 |
·建模过程 | 第63-65页 |
·结果的读取与实例比对 | 第65-69页 |
·桩体沉降对比 | 第65-67页 |
·桩体的荷载传递 | 第67-69页 |
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五章 变量对承载性能的影响 | 第71-79页 |
·多桩模型的建立 | 第71-72页 |
·模型后处理 | 第72-74页 |
·影响因素对比 | 第74-78页 |
·桩体压缩模量的影响 | 第75页 |
·桩长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·桩径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·垫层厚度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小结 | 第78-79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结论 | 第79-80页 |
展望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