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

不同溶解氧条件下河道上覆水脱氮过程研究及近红外光谱分析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2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第13页
    1.2 河流底泥氮的治理方法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底泥疏浚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人工曝气增氧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化学絮凝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微生物强化净化第15页
    1.3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应用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近红外光谱概述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近红外化学计量学方法第16-20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-21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第21页
    1.6 研究创新点第21-22页
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2-27页
    2.1 实验装置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装置的运行与控制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底泥及实验用水第23页
    2.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主要仪器设备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要实验指标测试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2.3 近红外数据采集方法第25-27页
第三章 不同曝气条件底泥上覆水中氮的转化第27-35页
    3.1 原上覆水的指标分析第27页
    3.2 不同曝气条件上覆水中氮的转化第27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溶解氧为 2.5 mg/L氮的转化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溶解氧为 3.5 mg/L氮的转化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溶解氧为 5.5 mg/L氮的转化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溶解氧为 6.5 mg/L氮的转化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溶解氧为 7.5 mg/L氮的转化第33-34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四章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与预测第35-60页
    4.1 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采集第35-36页
    4.2 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预处理第36页
    4.3 主成分分析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和预测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总氮模型的建立和预测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氨氮模型的建立和预测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亚硝酸盐氮模型的建立和预测第41-42页
    4.4 主成分分析结合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建立和预测第42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总氮模型的建立和预测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氨氮模型的建立和预测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亚硝酸盐氮模型的建立和预测第47-48页
    4.5 主成分分析结合iPLS模型的建立和预测第48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总氮模型的建立与预测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氨氮模型的建立与预测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亚硝酸盐氮模型的建立与预测第54-57页
    4.6 三种模型的对比第57-59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0-62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60-61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1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70页
致谢第70-71页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改良氧化沟工艺剩余污泥的超声破解及资源化技术研究
下一篇:曝气条件对河流上覆水氮磷变化影响及DOM荧光光谱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