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| ·热液富Si、Fe 和Mn 氧化物简介 | 第11-18页 |
| ·热液富Si、Fe 和Mn 氧化物中出现的矿物 | 第12-16页 |
| ·水合氧化铁、针铁矿 | 第13-14页 |
| ·粘土矿物 | 第14-15页 |
| ·Mn 氧化物 | 第15-16页 |
| ·蛋白石-A | 第16页 |
| ·热液富Si、Fe 和Mn 氧化物与微生物 | 第16-18页 |
| ·热液富Si、Fe 和Mn 氧化物的研究意义、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8-21页 |
| ·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| 第19-21页 |
|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1-26页 |
| ·马努斯海盆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1页 |
| ·东马努斯海盆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1-22页 |
| ·PACMANUS 热液区热液活动及其分布特征 | 第22-26页 |
| 第三章 样品情况、研究方法及工作量总结 | 第26-30页 |
| ·样品及方法 | 第26-28页 |
| ·工作量总结 | 第28-30页 |
| 第四章 Si-Fe-Mn 氧化物的显微结构、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0-47页 |
| ·氧化物特征 | 第30-42页 |
| ·显微镜下特征 | 第30-31页 |
| ·X 射线衍射特征 | 第31-34页 |
| ·扫描电镜特征 | 第34-36页 |
| ·电子探针结果 | 第36-40页 |
| ·黄铜矿、黄铁矿 | 第38-39页 |
| ·Si 质核和Si-Mn 质核 | 第39-40页 |
| ·主、微量元素特征 | 第40-42页 |
| ·主量元素特征 | 第40-41页 |
| ·微量元素特征 | 第41-42页 |
| ·讨论 | 第42-47页 |
| ·黄铜矿、黄铁矿的来源及其指示意义 | 第42-43页 |
| ·绿脱石成因 | 第43-44页 |
| ·Si-Fe-Mn 氧化物成因 | 第44-47页 |
| 第五章 Si-Fe-Mn 氧化物中的矿化微生物及微生物在氧化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| 第47-63页 |
| ·氧化物中的矿化微生物 | 第47-56页 |
| ·电子探针下矿化微生物特征 | 第47-51页 |
| ·Si-Mn 质核 | 第47-50页 |
| ·Si 质核 | 第50-51页 |
| ·扫描电镜下矿化微生物特征 | 第51-56页 |
| ·微生物残留体 | 第51-52页 |
| ·细丝状、扭曲状和片状物质 | 第52-54页 |
| ·螺旋状物质 | 第54-55页 |
| ·表面具鳞片状物质的管 | 第55-56页 |
| ·碳含量异常高的片状物质 | 第56页 |
| ·微生物在热液氧化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| 第56-63页 |
| ·Si-Mn 质核和 Si 质核的成因 | 第56-58页 |
| ·微生物在绿脱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| 第58-60页 |
| ·微生物对热液氧化物的作用方式 | 第60-63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81页 |
| 附表 | 第81-92页 |
| 发表文章 | 第92-93页 |
| 致谢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