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中英文缩略词表 | 第9-10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2页 |
第2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2-22页 |
2.1 实验仪器和材料 | 第12-14页 |
2.1.1 主要仪器 | 第12-13页 |
2.1.2 主要试剂和药品 | 第13-14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14-22页 |
2.2.1 实验动物 | 第14页 |
2.2.2 动物模型制备 | 第14-15页 |
2.2.3 栓线制备 | 第15页 |
2.2.4 脑缺血模型的建立 | 第15-16页 |
2.2.5 检测指标和方法 | 第16-21页 |
2.2.6 统计分析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结果 | 第22-28页 |
3.1 神经功能评分 | 第22页 |
3.2 脑梗死体积变化 | 第22-23页 |
3.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| 第23-26页 |
3.3.1 GFAP阳性表达结果 | 第23-24页 |
3.3.2 CX43阳性表达结果 | 第24-26页 |
3.4 蛋白免疫印迹结果 | 第26-28页 |
3.4.1 GFAP蛋白表达结果 | 第26页 |
3.4.2 CX43蛋白表达结果 | 第26-28页 |
第4章 讨论 | 第28-30页 |
4.1.缝隙连接蛋白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| 第28页 |
4.2 缝隙连接蛋白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| 第28-29页 |
4.3 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对CX43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30-31页 |
致谢 | 第31-3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32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5页 |
综述 星形胶质细胞 CX43 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 | 第35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