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导言 | 第11-20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一、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二、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7页 |
一、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4页 |
二、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4-16页 |
三、 研究动态述评 | 第16-17页 |
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7-20页 |
一、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二、 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第一章 社区矫正和社会管理创新 | 第20-25页 |
第一节 社区矫正与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含义 | 第20-22页 |
一、 社区矫正的基本含义 | 第20-21页 |
二、 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定义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与现实意义 | 第22-25页 |
一、 社会管理创新的含义 | 第22-23页 |
二、 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管理 | 第25-34页 |
第一节 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特点与管理现状 | 第25-29页 |
一、 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特点 | 第25-27页 |
二、 国内外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管理现状 | 第27-29页 |
第二节 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社区矫正的作用 | 第29-30页 |
一、 非监禁刑罚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尊重与保护 | 第29页 |
二、 社区环境对未成年犯罪人再社会化的帮助 | 第29-30页 |
三、 思想教育对未成年犯罪人成长的帮助 | 第30页 |
第三节 社会管理创新对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管理的意义 | 第30-34页 |
一、 引领管理观念的改变 | 第31-32页 |
二、 引领管理主体的改变 | 第32-33页 |
三、 引领管理方法的改变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灵武市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| 第34-45页 |
第一节 灵武市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管理现状调查 | 第34-42页 |
一、 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基本现状 | 第34-36页 |
二、 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个案分析 | 第36-39页 |
三、 灵武市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方法 | 第39-41页 |
四、 灵武市社区矫正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现状 | 第41-42页 |
第二节 灵武市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42-45页 |
一、 管理观念落后 | 第42页 |
二、 各职能部门工作衔接不畅 | 第42-43页 |
三、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数量不足、专业素养不高 | 第43页 |
四、 缺乏专门针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项目 | 第43-44页 |
五、 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社区对象管理工作层次较浅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完善灵武市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管理的对策建议 | 第45-56页 |
第一节 创新管理观念健全管理机制 | 第45-47页 |
一、 推动管理观念转变 | 第45页 |
二、 完善相关法律 | 第45-46页 |
三、 探索建立政府各部门间协作机制 | 第46-47页 |
四、 提高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 | 第47页 |
第二节 建设政府、非政府组织、公民全面参与的管理体系 | 第47-52页 |
一、 合理划分政府机构的责任 | 第48-49页 |
二、 积极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 | 第49-51页 |
三、 增加公民参与的途径 | 第51-52页 |
第三节 完善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管理措施 | 第52-56页 |
一、 建立适用于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工作方法 | 第52-53页 |
二、 强化“阳光中途之家”平台的作用 | 第53-54页 |
三、 做好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社区服务工作 | 第54-55页 |
四、 加强手机定位监管并严格适用禁止令 | 第55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