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 引言 | 第8-13页 |
·马铃薯晚疫病菌A2 交配型的研究 | 第8-9页 |
·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的研究 | 第9-10页 |
·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物防治研究 | 第10-12页 |
·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有抑菌效果的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·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可抑制活性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2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分布及敏感性测定 | 第13-22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3-15页 |
·供试菌株 | 第13页 |
·供试药剂 | 第13页 |
·所用培养基 | 第13页 |
·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离 | 第13-14页 |
·交配型测定 | 第14页 |
·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杀菌剂敏感性的测定 | 第14页 |
·甲霜灵与烯酰吗啉和银法利的交互抗药性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15-20页 |
·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采集时间、采集地点及寄主品种 | 第15页 |
·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组成及地理分布 | 第15-16页 |
·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| 第16-20页 |
·甲霜灵与烯酰吗啉和银法利的交互抗药性研究 | 第20页 |
·讨论 | 第20-22页 |
·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的分布 | 第20-21页 |
·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| 第21-22页 |
3 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| 第22-42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2-30页 |
·土样的采集 | 第22页 |
·供试药剂 | 第22页 |
·供试仪器及设备 | 第22-23页 |
·所用培养基及成分 | 第23页 |
·拮抗菌株的分离 | 第23页 |
·拮抗菌株的筛选 | 第23页 |
·拮抗菌株的生物测定 | 第23-24页 |
·生防菌株108、158、162、T6 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| 第24页 |
·生防菌株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 | 第24-25页 |
·生防菌株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| 第25页 |
·生防菌株108、158、162、T6 皿内抑菌谱作用测定 | 第25页 |
·生防菌株108、158、162、T6 16SrDNA 的序列分析 | 第25-27页 |
·生防菌株108、158、162、T6 的常规鉴定及生理生化测定 | 第27-30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0-40页 |
·拮抗菌的平板筛选 | 第30-31页 |
·拮抗菌的的生物测定 | 第31-32页 |
·生防菌株108、158、162、T6 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| 第32-33页 |
·生防菌株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 | 第33-34页 |
·生防菌株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 | 第34-35页 |
·108、158、162、T6 菌株抑菌谱测定试验结果 | 第35页 |
·4 株生防菌的分子鉴定结果 | 第35-38页 |
·4 株生防菌的常规鉴定及生理生化测定 | 第38-40页 |
·讨论 | 第40-42页 |
·生防细菌筛选及鉴定 | 第40-41页 |
·铜绿假单胞菌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| 第41页 |
·生防菌株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抑菌作用 | 第41-42页 |
4 结论 | 第42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51页 |
附录 | 第51-5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