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9-10页 |
摘要 | 第10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9-29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9-22页 |
1.1.1 无线传感器网络 | 第19-20页 |
1.1.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的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1.3 关于定位问题的科学描述 | 第21-22页 |
1.2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的研究现状 | 第22-2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4-26页 |
1.3 论文研究目的 | 第26-27页 |
1.4 论文结构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相关工作及压缩感知基础 | 第29-44页 |
2.1 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定位算法的概述 | 第29-37页 |
2.1.1 基本术语 | 第29-30页 |
2.1.2 性能评价指标 | 第30页 |
2.1.3 传感器节点信号传播的路径损耗 | 第30-32页 |
2.1.4 WSN节点定位算法的相关研究 | 第32-37页 |
2.2 压缩感知基础 | 第37-44页 |
2.2.1 预备知识 | 第37-39页 |
2.2.2 压缩采样 | 第39-40页 |
2.2.3 感知矩阵的建立 | 第40-42页 |
2.2.4 信号重构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 压缩感知节点定位的系统模型 | 第44-54页 |
3.1 感知定位系统 | 第44-45页 |
3.2 位置指纹感知的定位模型 | 第45-46页 |
3.3 位置向量 | 第46-47页 |
3.4 节点空间分布的稀疏特征 | 第47-48页 |
3.5 压缩感知节点定位模型框架 | 第48-53页 |
3.5.1 最大后验概率模型 | 第49-50页 |
3.5.2 贝叶斯推理的稀疏重构方法 | 第50-51页 |
3.5.3 感知矩阵满足有限等距约束的证明 | 第51-5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基于随机桥过程的窄带信道多径衰落仿真研究 | 第54-69页 |
4.1 相关研究 | 第55-56页 |
4.2 系统模型 | 第56-58页 |
4.2.1 统计约束 | 第57-58页 |
4.2.2 物理散射约束 | 第58页 |
4.3 随机射线的到达概率 | 第58-60页 |
4.4 场强的延时分布 | 第60页 |
4.5 仿真实验 | 第60-68页 |
4.5.1 实验场景 | 第60-61页 |
4.5.2 构成有约束的随机射线 | 第61页 |
4.5.3 k次散射的随机射线到达概率 | 第61-63页 |
4.5.4 场强延时分布 | 第63-65页 |
4.5.5 接收信号的误码率 | 第65-66页 |
4.5.6 场强的经验概率密度与累计分布函数 | 第66-6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五章 基于布尔搜索的WSN节点最小包围盒规划方法 | 第69-78页 |
5.1 问题描述 | 第69-70页 |
5.2 布尔搜索的锚节点部署 | 第70-73页 |
5.3 坐标最大最小值算法 | 第73-75页 |
5.4 算法效率分析 | 第75页 |
5.5 仿真实验与分析 | 第75-77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六章 信号场强压缩感知的节点定位方法 | 第78-106页 |
6.1 信号场强的叠加模型 | 第78-81页 |
6.1.1 信号场强叠加原理 | 第78-79页 |
6.1.2 位置向量坐标体系下的场强叠加模型 | 第79-81页 |
6.2 压缩感知定位方法步骤 | 第81-83页 |
6.2.1 目标节点的信号场强观测 | 第81-82页 |
6.2.2 感知矩阵的建立 | 第82-83页 |
6.3 位置向量的重构算法 | 第83-88页 |
6.3.1 最小化11-范数算法 | 第83-85页 |
6.3.2 改进的最小化11-范数算法 | 第85-87页 |
6.3.3 正交匹配追踪算法 | 第87-88页 |
6.4 仿真室内空间的压缩感知节点定位方法 | 第88-93页 |
6.4.1 离线采集阶段 | 第89-91页 |
6.4.2 仿射传播聚类 | 第91-92页 |
6.4.3 在线定位阶段 | 第92-93页 |
6.5 仿真实验及分析 | 第93-102页 |
6.5.1 实验场景及误差计算 | 第93页 |
6.5.2 位置向量重构算法的比较 | 第93-94页 |
6.5.3 节点性能对定位误差的影响 | 第94-96页 |
6.5.4 与其它定位算法的比较 | 第96-98页 |
6.5.5 室内空间的节点CS定位仿真 | 第98-102页 |
6.6 物理实验及分析 | 第102-105页 |
6.6.1 物理定位的实验场景 | 第102-104页 |
6.6.2 物理定位的实验结果 | 第104-105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第七章 仅依赖连通度的压缩感知多目标定位方法 | 第106-123页 |
7.1 系统模型 | 第106-110页 |
7.1.1 问题描述 | 第106-108页 |
7.1.2 定位过程 | 第108-109页 |
7.1.3 锚节点的不规则覆盖 | 第109-110页 |
7.2 非1-比特量化的CS定位算法 | 第110-113页 |
7.2.1 建立感知矩阵 | 第110-112页 |
7.2.2 最小化1_I-范数求解 | 第112-113页 |
7.3 1-比特量化的CS定位算法 | 第113-116页 |
7.3.1 观测向量1-比特量化的CS定位模型 | 第113-114页 |
7.3.2 不动点迭代的求解算法 | 第114-116页 |
7.4 仿真实验及分析 | 第116-121页 |
7.4.1 实验场景 | 第116-117页 |
7.4.2 非1-比特量化的CS定位的仿真实验分析 | 第117-118页 |
7.4.3 1-比特量化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18-120页 |
7.4.4 与其它定位方法的比较分析 | 第120-121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21-123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23-125页 |
8.1 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23-124页 |
8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24页 |
8.3 研究展望 | 第124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134-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