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1.1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21页 |
1.2.1 日东管道概况 | 第10-11页 |
1.2.2 稠油降粘输送技术 | 第11-12页 |
1.2.3 混合原油相容性 | 第12-18页 |
1.2.4 管道风险分析方法 | 第18-21页 |
1.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稠稀油混掺特性分析 | 第23-42页 |
2.1 稠稀油基本物性及特点 | 第23-24页 |
2.2 混合原油流动性测试 | 第24-26页 |
2.3 混合原油密度测试 | 第26-27页 |
2.4 混合原油静置分层特性研究 | 第27-31页 |
2.4.1 委油与轻质原油混掺后静置特性研究 | 第27-29页 |
2.4.2 380 | 第29-31页 |
2.5 混合原油粘度预测模型 | 第31-41页 |
2.5.1 混油模型筛选 | 第31-37页 |
2.5.2 混油粘度预测模型修正 | 第37-38页 |
2.5.3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的混油粘度预测 | 第38-4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混合原油相容性研究 | 第42-51页 |
3.1 初始絮凝点的判断方法选择 | 第42-43页 |
3.1.1 斑点实验法 | 第42-43页 |
3.1.2 显微镜观察法 | 第43页 |
3.2 原油相容性预测原理 | 第43-44页 |
3.3 实验内容 | 第44-45页 |
3.3.1 原料与仪器 | 第44-45页 |
3.3.2 实验测试步骤 | 第45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0页 |
3.4.1 实验结果 | 第45-47页 |
3.4.2 原油胶体稳定性计算 | 第47-48页 |
3.4.3 混合原油的相容性预测 | 第48-50页 |
3.5 结论 | 第50-51页 |
第四章 混输工艺方案与风险 | 第51-71页 |
4.1 在线混掺工艺 | 第51-58页 |
4.1.1 原油在线混掺方法 | 第51页 |
4.1.2 日东管道混掺工艺 | 第51-53页 |
4.1.3 静态混合器选型 | 第53-56页 |
4.1.4 在线粘度计校核和混掺效果现场评价 | 第56-58页 |
4.2 日东管道混掺输送方案的确定 | 第58-64页 |
4.2.1 日东管道基础数据及输送约束条件 | 第58-59页 |
4.2.2 委油与巴士拉原油混掺输送方案 | 第59-61页 |
4.2.3 380 | 第61-63页 |
4.2.4 推荐混输方案 | 第63-64页 |
4.3 混输工艺风险识别 | 第64-70页 |
4.3.1 混油流动失效故障树的建立 | 第65-67页 |
4.3.2 故障树定性分析 | 第67-7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五章 日东管道仿真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| 第71-88页 |
5.1 仿真系统开发简介 | 第71-74页 |
5.1.1 SPS仿真系统 | 第71页 |
5.1.2 仿SCADA界面的开发 | 第71-72页 |
5.1.3 报警模块 | 第72页 |
5.1.4 OQ培训模块 | 第72-73页 |
5.1.5 前台界面与后台仿真模型的连接 | 第73-74页 |
5.2 日东管道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择 | 第74-77页 |
5.2.1 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74页 |
5.2.2 建模主要参数 | 第74-75页 |
5.2.3 稠稀油混掺的仿真实现方法 | 第75-76页 |
5.2.4 设备之间的逻辑控制及水击保护机制 | 第76-77页 |
5.2.5 规定和说明 | 第77页 |
5.3 仿真模拟及计算结果分析 | 第77-86页 |
5.3.1 稳态工况模拟 | 第78-79页 |
5.3.2 瞬态工况模拟 | 第79-8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6-88页 |
第六章 总结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4页 |
附录一: 混油粘温关系和混油密度 | 第94-100页 |
附录二: 日东管道仿SCADA界面截图 | 第100-104页 |
附录三: SPS建模参数 | 第104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