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2 研究问题与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2.1 研究问题 | 第13-14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框架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| 第16-19页 |
1.4.1 研究结论 | 第16-17页 |
1.4.2 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9-27页 |
2.1 创新的融资约束 | 第19-21页 |
2.1.1 融资约束检验 | 第19-20页 |
2.1.2 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 | 第20-21页 |
2.2 不同来源的创新资金 | 第21-25页 |
2.2.1 内源融资 | 第21-22页 |
2.2.2 股权融资 | 第22-23页 |
2.2.3 债务融资 | 第23-24页 |
2.2.4 政府补助 | 第24-25页 |
2.3 文献评述 | 第25-27页 |
3 理论分析 | 第27-33页 |
3.1 融资相关理论 | 第27-28页 |
3.1.1 啄序理论 | 第27页 |
3.1.2 融资的控制理论 | 第27-28页 |
3.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融资约束 | 第28-30页 |
3.2.1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28-29页 |
3.2.2 创新的融资约束问题 | 第29页 |
3.2.3 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比较 | 第29-30页 |
3.3 市场失灵理论与政府补助 | 第30-33页 |
3.3.1 市场失灵理论 | 第30-31页 |
3.3.2 政府补助的必要性 | 第31-33页 |
4 万向钱潮不同来源创新资金的使用效果分析 | 第33-51页 |
4.1 万向钱潮的创新历史 | 第33-35页 |
4.1.1 创新战略 | 第33-34页 |
4.1.2 创新成果 | 第34-35页 |
4.2 万向钱潮不同来源的创新资金 | 第35-42页 |
4.2.1 内源融资 | 第35-36页 |
4.2.2 股权融资 | 第36-38页 |
4.2.3 债务融资 | 第38-39页 |
4.2.4 政府补助 | 第39-41页 |
4.2.5 不同来源的创新资金比较 | 第41-42页 |
4.3 万向钱潮不同创新资金的使用效果 | 第42-51页 |
4.3.1 内源融资的使用效果 | 第42-43页 |
4.3.2 股权融资的使用效果 | 第43-44页 |
4.3.3 债务融资的使用效果 | 第44-45页 |
4.3.4 政府补助的使用效果 | 第45-46页 |
4.3.5 不同创新资金的使用效果比较 | 第46-51页 |
5 万向钱潮创新效果与同行业比较 | 第51-64页 |
5.1 同行业其他公司简介 | 第51-52页 |
5.1.1 华菱星马 | 第51-52页 |
5.1.2 曙光股份 | 第52页 |
5.2 同行业其他公司不同来源的创新资金 | 第52-58页 |
5.2.1 华菱星马不同来源的创新资金 | 第52-54页 |
5.2.2 曙光股份不同来源的创新资金 | 第54-55页 |
5.2.3 万向钱潮不同来源的创新资金与同行业其他公司比较 | 第55-58页 |
5.3 同行业其他公司不同创新资金的使用效果 | 第58-64页 |
5.3.1 华菱星马不同创新资金的使用效果 | 第58-59页 |
5.3.2 曙光股份不同创新资金的使用效果 | 第59-60页 |
5.3.3 万向钱潮创新资金使用效果与同行业比较 | 第60-64页 |
6 结论与建议 | 第64-67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4-65页 |
6.1.1 不同来源的创新资金 | 第64页 |
6.1.2 不同创新资金的使用效果 | 第64-65页 |
6.2 政策与建议 | 第65-66页 |
6.2.1 充分利用不同创新融资渠道 | 第65页 |
6.2.2 提高企业创新资金使用效果 | 第65页 |
6.2.3 缩小地区间政府补助差异 | 第65-66页 |
6.3 研究不足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3页 |
附录:笔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