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5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4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理论研究 | 第18-22页 |
1.4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4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4.3 研究评述 | 第21-22页 |
1.5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实践探索 | 第22-26页 |
1.5.1 国内实践探索 | 第22-23页 |
1.5.2 国外实践探索 | 第23-25页 |
1.5.3 实践启示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 | 第26-31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26-28页 |
2.1.1 人口老龄化 | 第26-27页 |
2.1.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| 第27页 |
2.1.3 养老服务人才 | 第27-28页 |
2.2 相关理论 | 第28-31页 |
2.2.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| 第28页 |
2.2.2 社区照顾理论 | 第28-29页 |
2.2.3 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2.4 内容型激励理论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及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| 第31-42页 |
3.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| 第31-37页 |
3.1.1 需求主体及其特征 | 第31页 |
3.1.2 需求内容 | 第31-32页 |
3.1.3 需求影响因素 | 第32-37页 |
3.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| 第37-42页 |
3.2.1 供给主体及内容 | 第37-40页 |
3.2.2 供给影响因素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问题及成因分析 | 第42-46页 |
4.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| 第42-44页 |
4.1.1 人力资源短缺 | 第42-43页 |
4.1.2 结构不合理 | 第43页 |
4.1.3 队伍稳定性差 | 第43页 |
4.1.4 专业化水平低 | 第43-44页 |
4.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问题成因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2.1 职业认同低 | 第44页 |
4.2.2 薪酬待遇低 | 第44-45页 |
4.2.3 激励机制匮乏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构建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问题解决平台 | 第46-51页 |
5.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问题解决平台的主体 | 第46-47页 |
5.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问题解决平台的构成 | 第47-48页 |
5.2.1 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| 第47页 |
5.2.2 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| 第47页 |
5.2.3 培训与开发体系 | 第47-48页 |
5.2.4 薪酬激励体系 | 第48页 |
5.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问题解决平台的运作 | 第48-51页 |
5.3.1 培训与开发平台的运作 | 第48-49页 |
5.3.2 薪酬激励体系的运作 | 第49页 |
5.3.3 平台内子体系间的联系 | 第49-51页 |
第六章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问题解决平台的应用 | 第51-53页 |
6.1 平台的可操作性应用 | 第51-52页 |
6.1.1 规范家政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| 第51页 |
6.1.2 强化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 | 第51页 |
6.1.3 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| 第51-52页 |
6.2 平台的运行保障 | 第52-53页 |
6.2.1 资金保障 | 第52页 |
6.2.2 法律保障 | 第52页 |
6.2.3 协作保障 | 第52-53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3-55页 |
7.1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53页 |
7.2 本文的不足 | 第53-54页 |
7.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