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3.1 国外成果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3.3 国内外文献述评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.1 文献研究法 | 第16页 |
1.4.2 问卷调查法 | 第16页 |
1.4.3 非结构访谈法 | 第16-17页 |
1.5 概念界定 | 第17-20页 |
1.5.1 资源衰退型矿区 | 第17页 |
1.5.2 矿区居民 | 第17页 |
1.5.3 公共文化服务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研究矿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8页 |
2.1 马克思主义精神需求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 社会公平正义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3 公共文化服务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5 服务型政府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6 善治理论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内蒙古L矿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| 第28-46页 |
3.1 L矿区的基本状况 | 第28-30页 |
3.1.1 L矿区简介 | 第28页 |
3.1.2 L矿区的主要特征 | 第28-30页 |
3.2 L矿区居民的基本状况 | 第30-35页 |
3.2.1 性别年龄状况 | 第30-32页 |
3.2.2 受教育状况 | 第32-33页 |
3.2.3 职业状况 | 第33-35页 |
3.3 L矿区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| 第35-46页 |
3.3.1 L矿区为居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总体状况 | 第35-37页 |
3.3.2 L矿区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和行为选择 | 第37-46页 |
第四章 内蒙古L矿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| 第46-58页 |
4.1 L矿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主要问题 | 第46-52页 |
4.1.1 L矿区政府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观念不强 | 第46-47页 |
4.1.2 L矿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和设施功能发挥不佳 | 第47-49页 |
4.1.3 L矿区居民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| 第49页 |
4.1.4 L矿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比较匮乏 | 第49-51页 |
4.1.5 L矿区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缺乏主动追求 | 第51-52页 |
4.1.6 文件与政策层面存在短板 | 第52页 |
4.2 L矿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| 第52-58页 |
4.2.1 现有体制机制的制约 | 第52-53页 |
4.2.2 L矿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制约 | 第53-55页 |
4.2.3 矿工特殊的工作性质的影响 | 第55页 |
4.2.4 资源衰退型矿区特殊的经济、文化现状的影响 | 第55-58页 |
第五章 解决L矿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| 第58-66页 |
5.1 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向服务型机制转变 | 第58-59页 |
5.1.1 将“善治”引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| 第58-59页 |
5.1.2 进一步推动L地区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| 第59页 |
5.2 加强宣传引导,树立积极平等的社会理念 | 第59-61页 |
5.2.1 消解传统不良因素,正视公共文化生活 | 第59-60页 |
5.2.2 加强宣传引导,正视矿工的社会贡献 | 第60-61页 |
5.3 明确责任主体,构建多元主体合作的公共文化服务 | 第61-63页 |
5.3.1 政府方面 | 第61页 |
5.3.2 企业方面 | 第61-62页 |
5.3.3 社会方面 | 第62页 |
5.3.4 个人方面 | 第62-63页 |
5.4 多措并举,推动资源衰退型矿区产业转型 | 第63-66页 |
5.4.1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,创造可持续发展环境 | 第63页 |
5.4.2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,培育新兴替代产业 | 第63-64页 |
5.4.3 引进人才的同时,做好矿工再就业保障工作 | 第64-6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