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9页 |
1.1 NO_x的来源、性质、危害、生成机理 | 第16-18页 |
1.1.1 NO_x的来源 | 第16页 |
1.1.2 NO_x的性质 | 第16-17页 |
1.1.3 NO_x的危害 | 第17页 |
1.1.4 NO_x的生成机理 | 第17-18页 |
1.2 NO_x污染控制技术 | 第18-26页 |
1.2.1 湿法脱硝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2.2 干法脱硝技术 | 第19-26页 |
1.2.2.1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(SCR) | 第19-21页 |
1.2.2.2 SCR催化剂和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1.2.2.3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(SNCR) | 第22页 |
1.2.2.4 选择性催化氧化法(SCO) | 第22-23页 |
1.2.2.5 SCO催化剂和研究进展 | 第23-26页 |
1.3 本课题的提出、主要内容、目的意义 | 第26-29页 |
1.3.1 本课题的提出 | 第26-27页 |
1.3.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7页 |
1.3.3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9-32页 |
2.1 试剂和器材 | 第29-30页 |
2.1.1 主要试剂 | 第29页 |
2.1.2 主要器材 | 第29-30页 |
2.2 实验装置 | 第30页 |
2.3 实验分析方法 | 第30-32页 |
2.3.1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3.2 产物的检测与分析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酸浸天然锰矿石低温催化氧化NO | 第32-43页 |
3.1 天然锰矿的选择、制备 | 第32页 |
3.1.1 天然锰矿材料的选择 | 第32页 |
3.1.2 天然锰矿材料的制备 | 第32页 |
3.2 天然锰矿材料的表征结果 | 第32-37页 |
3.2.1 XRD分析 | 第33页 |
3.2.2 SEM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.3 XRF分析 | 第34页 |
3.2.4 NH3-TPD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2.5 BET分析 | 第35页 |
3.2.6 TG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2.7 FTIR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 操作条件对催化氧化NO活性的影响 | 第37-42页 |
3.3.1 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3.2 酸浸浓度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3.3 NO初始浓度的影响 | 第39页 |
3.3.4 氧气浓度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3.5 H_2O和SO_2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3.6 产物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天然锰矿负载Ce、Ti、Ni复合催化剂催化氧化NO | 第43-54页 |
4.1 活性组分的选择和催化剂的制备 | 第43页 |
4.1.1 活性组分的选择 | 第43页 |
4.1.2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43页 |
4.2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| 第43-46页 |
4.2.1 XRD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2.2 EDS分析 | 第45页 |
4.2.3 BET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3 操作条件对催化氧化NO活性的影响 | 第46-53页 |
4.3.1 负载量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4.3.2 煅烧温度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3.3 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49页 |
4.3.4 NO初始浓度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3.5 氧气浓度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3.6 H_2O和SO_2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3.7 产物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天然锰矿/Ce/Ti复合催化剂催化氧化NO | 第54-62页 |
5.1 活性组分的选择和催化剂的制备 | 第54页 |
5.1.1 活性组分的选择 | 第54页 |
5.1.2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54页 |
5.2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| 第54-56页 |
5.2.1 XRD分析 | 第54-55页 |
5.2.2 BET分析 | 第55页 |
5.2.3 NO-TPD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3 操作条件对催化氧化NO活性的影响 | 第56-61页 |
5.3.1 负载量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5.3.2 煅烧温度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5.3.3 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5.3.4 NO初始浓度的影响 | 第59页 |
5.3.5 氧气浓度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5.3.6 H_2O和SO_2的影响 | 第60页 |
5.3.7 产物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6.1 结论 | 第62-63页 |
6.2 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投稿中的论文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