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北干旱区夯土遗址失稳机理与加固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1 土遗址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土遗址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2 西北干旱区夯土遗址失稳类别讨论 | 第13-27页 |
2.1 土遗址病害分类方法 | 第13-16页 |
2.1.1 方法一 | 第13-14页 |
2.1.2 方法二 | 第14-16页 |
2.2 本文的分类方法 | 第16-18页 |
2.3 高昌故城遗址失稳分类 | 第18-22页 |
2.3.1 高昌故城遗址的代表性 | 第18页 |
2.3.2 高昌故城简介 | 第18-20页 |
2.3.3 高昌故城遗址失稳调查 | 第20页 |
2.3.4 高昌故城遗址失稳统计 | 第20-21页 |
2.3.5 各类失稳出现位置统计 | 第21-22页 |
2.4 失稳成因分析 | 第22-27页 |
2.4.1 崩塌 | 第22-25页 |
2.4.2 墙体倾覆 | 第25页 |
2.4.3 券洞塌落 | 第25-27页 |
3 失稳机理分析 | 第27-63页 |
3.1 计算模型 | 第27-28页 |
3.2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3 掏蚀性崩塌机理分析 | 第29-37页 |
3.3.1 掏蚀深度L_1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3.2 墙体厚度L_0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3.3.3 墙体高度H_0的影响 | 第33-36页 |
3.3.4 机理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4 开裂性崩塌机理分析 | 第37-40页 |
3.4.1 裂缝长度L_2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3.4.2 裂缝位置L_3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4.3 机理分析 | 第40页 |
3.5 混合性崩塌机理分析 | 第40-52页 |
3.5.1 掏蚀深度L_1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3.5.2 裂缝长度L_2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5.3 裂缝位置L_3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3.5.4 墙体厚度L_0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3.5.5 墙体高度H_0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3.5.6 机理分析 | 第51-52页 |
3.6 墙体倾覆机理分析 | 第52-58页 |
3.6.1 掏蚀深度L_1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3.6.2 墙体厚度L_0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3.6.3 墙体高度H_0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3.6.4 机理分析 | 第57-58页 |
3.7 券洞塌落机理分析 | 第58-62页 |
3.7.1 券洞半径L_1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3.7.2 券顶墙体高度H_1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3.7.3 机理分析 | 第61-62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4 结构稳定性加固机理研究 | 第63-73页 |
4.1 土遗址加固技术简介 | 第63-64页 |
4.2 破坏机理与加固方法 | 第64-65页 |
4.3 加固机理分析 | 第65-72页 |
4.3.1 T1类失稳 | 第65-67页 |
4.3.2 T2类失稳 | 第67-68页 |
4.3.3 T3类失稳 | 第68页 |
4.3.4 H1类失稳 | 第68-70页 |
4.3.5 H2类失稳 | 第70-71页 |
4.3.6 Q1类失稳 | 第71-72页 |
4.3.7 D1类失稳 | 第7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5.1 结论 | 第73-74页 |
5.2 展望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1页 |
附录 高昌故城遗址失稳调查 | 第81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