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1 气相爆轰法合成碳包铜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| 第8-21页 |
1.1 气相爆轰法的发展状况 | 第8-10页 |
1.1.1 气相爆轰法的由来 | 第8-10页 |
1.1.2 气相爆轰法的用途 | 第10页 |
1.2 碳包覆纳米金属材料的合成方法 | 第10-16页 |
1.2.1 电弧放电法 | 第10-12页 |
1.2.2 化学气相沉积法 | 第12-14页 |
1.2.3 热解法 | 第14-15页 |
1.2.4 凝聚炸药爆炸法 | 第15-16页 |
1.3 碳包覆纳米材料的应用 | 第16-19页 |
1.3.1 磁性方面应用 | 第16页 |
1.3.2 微电子技术领域应用 | 第16-18页 |
1.3.3 作为催化剂方面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9-21页 |
2 合成碳包覆纳米铜颗粒实验原理及流程 | 第21-33页 |
2.1 实验原理 | 第21-23页 |
2.1.1 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| 第21页 |
2.1.2 爆轰形成的理论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1.3 负氧平衡计算 | 第22-23页 |
2.2 实验过程 | 第23-24页 |
2.3 CJ爆轰经典爆轰理论以及参数计算 | 第24-26页 |
2.4 Cu@C核/壳纳米结构生成机理分析 | 第26-31页 |
2.4.1 氢气和氧气为爆炸源爆轰参数计算 | 第27-29页 |
2.4.2 甲烷和氧气为爆炸源爆轰参数的计算 | 第29-30页 |
2.4.3 苯和氧气为爆炸源爆轰参数的计算, | 第30-31页 |
2.4.4 碳包覆金属铜纳米颗粒生成机理分析 | 第3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3 氢气和氧气为爆炸源合成碳包覆纳米铜颗粒 | 第33-43页 |
3.1 乙酰丙酮铜的量对合成碳包覆纳米铜的影响 | 第33-38页 |
3.1.1 反应物质比例及实验条件 | 第33页 |
3.1.2 实验产物的XRD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1.3 实验产物的拉曼光谱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1.4 实验产物的TEM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2 氢氧比例变化对合成碳包覆纳米铜的影响 | 第38-42页 |
3.2.1 反应物质比例及实验条件 | 第38页 |
3.2.2 实验产物的XRD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2.3 实验产物的拉曼光谱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2.4 实验产物的TEM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4 不同气体种类对碳包覆纳米金属铜颗粒的影响 | 第43-49页 |
4.1 实验工艺与初始条件 | 第43-44页 |
4.2 实验产物的物相分析 | 第44-48页 |
4.2.1 XRD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2.2 Raman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2.3 TEM分析 | 第46-4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5 碳包覆金属纳米铜颗粒的抗氧化性分析 | 第49-57页 |
5.1 热重分析(TG)实验简介 | 第49页 |
5.2 热重分析结果 | 第49-54页 |
5.2.1 不同乙酰丙酮铜质量下实验反应产物的热重分析 | 第49-52页 |
5.2.2 不同氢气和氧气比例下实验反应产物的热重分析 | 第52-54页 |
5.3 热重分析之后物质的TEM观测 | 第54-5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