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地震带岩鹰山隧道输气管道应力分析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6页 |
1.2.1 管道应力分析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.2 地震作用下管道响应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3 隧道结构与管道敷设形式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4 管道应力分析及抗震设计标准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目标及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管道应力分析及抗震设计基础理论 | 第19-31页 |
2.1 管道应力分类及荷载类型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1.1 管道应力分类 | 第19-21页 |
2.1.2 管道承受荷载分析 | 第21页 |
2.2 管道应力分析相关校核准则 | 第21-24页 |
2.2.1 应力校核准则 | 第21-23页 |
2.2.2 位移校核准则 | 第23页 |
2.2.3 固定墩倾覆校核准则 | 第23-24页 |
2.3 管道抗震设计基础理论 | 第24-30页 |
2.3.1 地震相关概念简述 | 第24页 |
2.3.2 管道工程抗震设防目标 | 第24-25页 |
2.3.3 管道抗震设计方法适用性分析 | 第25-29页 |
2.3.4 地震响应谱分析法计算原理 | 第29-3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3章 岩鹰山隧道输气管道应力分析 | 第31-66页 |
3.1 应力分析软件 | 第31-34页 |
3.1.1 应力分析软件适用性分析 | 第31-33页 |
3.1.2 CAESAR Ⅱ软件建模原理与假设 | 第33-34页 |
3.1.3 CAESAR Ⅱ软件网格划分要求 | 第34页 |
3.2 岩鹰山隧道工程概况 | 第34-40页 |
3.2.1 工程概况 | 第34-35页 |
3.2.2 管道基本参数 | 第35-36页 |
3.2.3 管道约束与边界条件 | 第36-40页 |
3.3 工况定义与加载条件 | 第40-42页 |
3.3.1 工况定义 | 第40-41页 |
3.3.2 常规工况加载条件 | 第41-42页 |
3.3.3 地震工况加载条件 | 第42页 |
3.4 岩鹰山隧道输气管道模型建立与输出 | 第42-46页 |
3.4.1 模型建立 | 第42-44页 |
3.4.2 模型输出 | 第44-46页 |
3.5 常规工况应力分析 | 第46-54页 |
3.5.1 安装工况应力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5.2 试压工况应力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5.3 运行工况应力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5.4 应力分析结果对比 | 第51-54页 |
3.6 地震工况管道应力分析 | 第54-63页 |
3.6.1 响应谱曲线参数计算 | 第54-58页 |
3.6.2 模型的建立与输出 | 第58-60页 |
3.6.3 地震工况应力分析 | 第60-61页 |
3.6.4 地震工况位移分析 | 第61-63页 |
3.7 常规工况与地震工况应力分析结果对比 | 第63-64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4章 应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力降低措施 | 第66-83页 |
4.1 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6-75页 |
4.1.1 大变坡点锚固墩 | 第66-67页 |
4.1.2 斜管倾角 | 第67-68页 |
4.1.3 斜管长度 | 第68-70页 |
4.1.4 覆土深度 | 第70-71页 |
4.1.5 地震烈度 | 第71-72页 |
4.1.6 运行温度 | 第72-74页 |
4.1.7 管道压力 | 第74-75页 |
4.2 架空段管道极限长度与倾角的关系 | 第75-77页 |
4.3 管道应力降低措施 | 第77-80页 |
4.4 隧道内管道抗震建议 | 第80-8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第5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83-85页 |
5.1 结论 | 第83-84页 |
5.2 建议 | 第84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附录 | 第90-9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