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广场舞”:“中国大妈”的生活美学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1-20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四、概念界定 | 第13-14页 |
五、前人研究述评 | 第14-1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一章 中国民间“广场舞”的起源与流变 | 第20-34页 |
第一节 中国民间“广场舞”的源起 | 第20-24页 |
一、萌芽:原始祭祀舞 | 第21-23页 |
二、雏形:娱神娱己的民间游艺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中国民间“广场舞”的演变与流布 | 第24-33页 |
一、自娱自乐式“民间乐舞” | 第24-26页 |
二、政治生活式“主旋律集体舞” | 第26-27页 |
三、大妈抱团式“广场舞” | 第27-3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二章“中国大妈”式“广场舞”的审美形态 | 第34-50页 |
第一节 另类的“环境舞者” | 第34-37页 |
一、“舞蹈机器”的“中性化”呈现 | 第34-36页 |
二、情景式即兴起舞 | 第36-37页 |
第二节“广场”化、生活化的舞蹈空间 | 第37-42页 |
一、时间的休闲化 | 第38-40页 |
二、场域的随意性 | 第40-42页 |
第三节 程式化的表演范式 | 第42-44页 |
一、舞蹈体操化的内核 | 第42-43页 |
二、音乐与旋律的山寨化倾向 | 第43-44页 |
第四节 暴力色彩的“行为艺术” | 第44-49页 |
一、压迫性的视听冲击 | 第45-46页 |
二、运动式的集体狂欢 | 第46-48页 |
三、示众的表演场域 | 第48-4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三章“中国大妈”式“广场舞”的文化探源 | 第50-62页 |
第一节 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| 第50-54页 |
一、从众心理 | 第50-51页 |
二、抱团心理 | 第51-52页 |
三、服从心理 | 第52-54页 |
第二节 近现代运动式舞美传统的历史余响 | 第54-57页 |
一、延安时期的“秧歌舞” | 第54-56页 |
二、文革时期的“忠字舞” | 第56页 |
三、全民健身运动中的“广播体操” | 第56-57页 |
第三节 当代大众休闲文化的困境 | 第57-61页 |
一、休闲空间的匮乏 | 第57-58页 |
二、精神世界的荒芜 | 第58-59页 |
三、美育传统的式微 | 第59-6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四章“广场舞”的审美价值及反思 | 第62-68页 |
第一节“中国大妈”的生活趣味 | 第62-64页 |
一、“娱乐健身”的休闲意趣 | 第62页 |
二、“率真俗善”的审美态度 | 第62-63页 |
三、“借景抒情”的空间表达 | 第63-64页 |
第二节“广场舞”的审美化路径 | 第64-67页 |
一、美育教育的民间化 | 第64-65页 |
二、休闲空间的完善化 | 第65页 |
三、传统舞蹈审美的当代重建 | 第65-66页 |
四、技术与艺术的相谐 | 第66-6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附录一 成人参与舞蹈活动动机与幸福感问卷 | 第71-79页 |
附录二 田野调查时间 | 第79-80页 |
附录三 主要访谈对象 | 第80-8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4页 |
附件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