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种类 | 第11-12页 |
1.1.2 飞灰中重金属的危害性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城市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去除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微生物淋滤处理城市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研究状况 | 第12-13页 |
1.2.2 国内微生物淋滤处理城市垃圾焚烧飞灰中重金属的研究状况 | 第13-15页 |
1.3 生物淋滤技术概况及可行性分析 | 第15-18页 |
1.3.1 生物淋滤菌种介绍 | 第15-16页 |
1.3.2 生物淋滤主要机理介绍 | 第16-17页 |
1.3.3 生物淋滤技术的可行性 | 第17-18页 |
1.4 前期研究基础及本课题研究目的 | 第18-19页 |
1.4.1 研究基础 | 第18-19页 |
1.4.2 本课题研究目的 | 第19页 |
1.5 实验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5.1 实验方案 | 第19-20页 |
1.5.2 接触生物淋滤溶释金属效能和优化 | 第20页 |
1.5.3 非接触生物淋滤溶释金属效能和优化 | 第20页 |
1.5.4 循环过程淋滤液再生及其浸提特性研究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接触生物淋滤溶释金属效能和优化 | 第21-47页 |
2.1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21-22页 |
2.2 实验菌株筛选 | 第22-23页 |
2.3 三种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的预处理 | 第23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23-25页 |
2.4.1 三种飞灰中重金属组分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4.2 三种飞灰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 | 第24页 |
2.4.3 酸溶模拟三种飞灰生物淋滤适宜固液比 | 第24-25页 |
2.4.4 不同菌株体系对三种飞灰溶释金属效能的研究 | 第25页 |
2.5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5-46页 |
2.5.1 三种飞灰中重金属组分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5.2 三种飞灰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 | 第27-30页 |
2.5.3 酸溶模拟三种飞灰生物淋滤适宜固液比 | 第30-31页 |
2.5.4 不同菌株体系对三种飞灰溶释金属效能的研究 | 第31-46页 |
2.6 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3章 非接触生物淋滤溶释金属效能和优化 | 第47-60页 |
3.1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47-48页 |
3.2 实验菌株与培养基 | 第48页 |
3.3 实验方法与内容 | 第48-51页 |
3.3.1 非接触生物淋滤可行性研究 | 第48-49页 |
3.3.2 混合菌体系微生物产酸效能优化 | 第49页 |
3.3.3 非接触生物淋滤适宜淋滤固液比的研究 | 第49页 |
3.3.4 非接触生物淋滤适宜淋滤温度的研究 | 第49-50页 |
3.3.5 非接触生物淋滤适宜淋滤时间的研究 | 第50-51页 |
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1-59页 |
3.4.1 非接触生物淋滤可行性研究 | 第51页 |
3.4.2 混合菌体系微生物产酸效能优化 | 第51-54页 |
3.4.3 非接触生物淋滤适宜淋滤固液比的研究 | 第54-55页 |
3.4.4 非接触生物淋滤适宜淋滤温度的研究 | 第55-57页 |
3.4.5 非接触生物淋滤适宜淋滤时间的研究 | 第57-59页 |
3.5 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4章 循环过程淋滤液再生及其浸提特性研究 | 第60-73页 |
4.1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60-61页 |
4.2 实验方法与内容 | 第61-63页 |
4.2.1 淋滤液循环再生周期变化 | 第61页 |
4.2.2 循环过程淋滤残渣达标情况 | 第61-62页 |
4.2.3 循环过程淋滤液中金属离子、Cl-、F-富集情况 | 第62页 |
4.2.4 Cl-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4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3-71页 |
4.3.1 淋滤液循环再生周期变化 | 第63-65页 |
4.3.2 循环过程淋滤残渣达标情况 | 第65-68页 |
4.3.3 循环过程淋滤液中金属离子、Cl-、F-富集情况 | 第68-70页 |
4.3.4 Cl-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4.4 小结 | 第71-73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