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农药防治(化学防治)论文--植物化学保护理论论文

番茄中主要杀菌剂的残留特性及膳食风险评估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前言第11-19页
    1.1 广西番茄产业的发展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生产现状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及杀菌剂使用情况第11-12页
    1.2 番茄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吡唑醚菌酯、嘧菌酯、苯醚甲环唑和烯酰吗啉在番茄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在番茄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第13-15页
    1.3 我国农药残留监测现状与完善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农药残留监管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农药残留监测的完善第16页
    1.4 农药残留膳食风险评估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概述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膳食风险评估的计算第17-18页
    1.5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标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选题意义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目标第18-19页
2 番茄中7种杀菌剂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第19-32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9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验试剂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验仪器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吡唑醚菌酯、苯醚甲环唑、烯酰吗啉和嘧菌酯检测方法的建立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代森联、代森锰锌和丙森锌检测方法的建立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代谢物ETU和PTU检测方法的建立第22-23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23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基质效应的补偿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DTCs类杀菌剂及其代谢物ETU、PTU色谱检测条件的建立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开发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方法的线性范围及检测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及相对标准偏差第29-31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31-32页
3 番茄中7种杀菌剂的残留特性第32-44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2-33页
    3.2 田间残留试验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时间与地点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供试药剂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供试作物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试验设备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试验设计第33-35页
    3.3 样品检测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样品前处理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样品的检测第35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分析第35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田间消解动态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最终残留试验第40-43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43-44页
4 番茄中5类杀菌剂残留的市场监测第44-48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4页
    4.2 监测方法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监测时间与地点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样品的采集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样品的监测第44页
    4.3 监测结果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农药的检出情况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农药的残留量第45-47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47-48页
5 5类杀菌剂残留在番茄中的膳食风险评估第48-66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48-49页
    5.2 计算方法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第50-51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分析第51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基于田间最终残留试验的膳食风险评估第51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基于市场监测的膳食风险评估第59-65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65-66页
6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66-69页
    6.1 结论与讨论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7种杀菌剂及2种代谢物的多残留检测方法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7种杀菌剂在番茄上的田间残留试验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番茄中5类杀菌剂残留的市场监测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番茄中5类杀菌剂残留的膳食风险评估第67页
    6.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67-68页
    6.3 今后研究设想第68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5页
致谢第75-77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叶内生菌对紫茎泽兰(Ageratina adenophora)以及本地植物生长的影响
下一篇:玉米灰斑病病原菌及玉米尾孢遗传变异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