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Abbreviation | 第12-14页 |
第一部分 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| 第14-24页 |
1 血管性痴呆的分类 | 第14-16页 |
2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 | 第16-19页 |
3 与血管性痴呆有关的中医病因机制 | 第19-20页 |
4 血管性痴呆的西药预防和治疗 | 第20-22页 |
5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预防和治疗 | 第22-24页 |
第二部分 天麻丸对D-半乳糖衰老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| 第24-30页 |
2.1 前言 | 第24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2.2.1 药品与试剂 | 第24-25页 |
2.2.2 实验动物 | 第25页 |
2.2.3 主要仪器 | 第25页 |
2.2.4 阳性药物选择 | 第25页 |
2.2.5 剂量设置 | 第25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3.1 D-半乳糖小鼠衰老模型的建立 | 第25-26页 |
2.3.2 动物分组与给药 | 第26页 |
2.3.3 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 | 第26-27页 |
2.3.4 脑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测定 | 第27页 |
2.4 统计学方法 | 第27页 |
2.5 实验结果 | 第27-28页 |
2.6 实验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三部分 天麻丸对脑梗塞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| 第30-42页 |
3.1 前言 | 第30页 |
3.2 实验材料 | 第30-31页 |
3.2.1 药品与试剂 | 第30-31页 |
3.2.2 实验动物 | 第31页 |
3.2.3 主要仪器 | 第31页 |
3.2.4 剂量设置 | 第31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31-35页 |
3.3.1 实验模型的建立 | 第31页 |
3.3.2 动物分组与给药 | 第31-32页 |
3.3.3 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 | 第32页 |
3.3.4 生化指标检测 | 第32页 |
3.3.5 病理观察 | 第32-35页 |
3.4 统计学分析 | 第35页 |
3.5 实验结果 | 第35-40页 |
3.6 实验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四部分 天麻丸对胶原、PAF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| 第42-46页 |
4.1 前言 | 第42页 |
4.2 实验材料 | 第42-43页 |
4.2.1 药品与试剂 | 第42页 |
4.2.2 实验动物 | 第42页 |
4.2.3 主要仪器 | 第42-43页 |
4.2.4 剂量设置 | 第43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43页 |
4.3.1 动物分组与给药 | 第43页 |
4.3.2 PRP和PPP制备 | 第43页 |
4.3.3 抗血小板聚集检测 | 第43页 |
4.4 统计学方法 | 第43页 |
4.5 实验结果 | 第43-45页 |
4.6 实验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五部分 天麻丸对正常小鼠及血瘀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| 第46-50页 |
5.1 前言 | 第46页 |
5.2 实验材料 | 第46-47页 |
5.2.1 药品与试剂 | 第46页 |
5.2.2 实验动物 | 第46页 |
5.2.3 主要仪器 | 第46-47页 |
5.2.4 剂量设置 | 第47页 |
5.3 实验方法 | 第47-48页 |
5.3.1 天麻丸对正常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| 第47页 |
5.3.2 对血瘀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 | 第47页 |
5.3.3 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检测 | 第47-48页 |
5.4 统计学方法 | 第48页 |
5.5 实验结果 | 第48-49页 |
5.6 实验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六部分 天麻丸对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| 第50-56页 |
6.1 前言 | 第50页 |
6.2 实验材料 | 第50-52页 |
6.2.1 药品与试剂 | 第50页 |
6.2.2 实验动物和细胞 | 第50-51页 |
6.2.3 主要仪器 | 第51页 |
6.2.4 药品试剂配制 | 第51-52页 |
6.3 实验方法 | 第52页 |
6.3.1 原代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分离培养与检测 | 第52页 |
6.3.2 ECV_(304)细胞增殖检测 | 第52页 |
6.4 统计学方法 | 第52-53页 |
6.5 实验结果 | 第53-54页 |
6.6 实验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七部分 实验讨论 | 第56-60页 |
第八部分 实验结论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