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空间承载力的芜湖古城保护更新规划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对象的确定 | 第12-13页 |
1.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页 |
1.2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3-15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2.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| 第15-17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5-16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状况 | 第16-17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总结 | 第17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框架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传统聚落保护更新问题与空间承载力计算方法 | 第19-30页 |
2.1 传统聚落旅游发展演进 | 第19-22页 |
2.1.1 观光型旅游模式开展 | 第20-21页 |
2.1.2 休闲度假型旅游模式普及 | 第21-22页 |
2.1.3 向生活体验型旅游模式迈进 | 第22页 |
2.2 传统聚落保护更新模式梳理 | 第22-24页 |
2.2.1 以保护为主的更新 | 第22-23页 |
2.2.2 以改造为主的更新 | 第23-24页 |
2.3 旅游更新过程中暴露出的空间承载力问题 | 第24-25页 |
2.3.1 更新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| 第24-25页 |
2.3.2 游客数量激增导致游览品质下降 | 第25页 |
2.4 空间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及评价 | 第25-30页 |
2.4.1 计算方法介绍 | 第27-28页 |
2.4.2 计算方法评价与影响因素总结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芜湖古城发展现状与空间承载力分析 | 第30-49页 |
3.1 项目背景 | 第30-33页 |
3.1.1 芜湖古城的地理位置 | 第30页 |
3.1.2 芜湖古城的发展历程 | 第30-32页 |
3.1.3 芜湖古城及周边旅游资源 | 第32-33页 |
3.2 芜湖古城风貌特色 | 第33-35页 |
3.2.1 古城传统风貌 | 第33页 |
3.2.2 古城空间格局 | 第33-34页 |
3.2.3 古城建筑特色 | 第34-35页 |
3.3 芜湖古城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35-37页 |
3.3.1 开发带来的破坏 | 第36页 |
3.3.2 对空间承载力问题关注不足 | 第36-37页 |
3.3.3 街巷系统和设施配置限制后续发展 | 第37页 |
3.4 芜湖古城空间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| 第37-49页 |
3.4.1 节点面积与街巷长度 | 第38-44页 |
3.4.2 空间属性的可变性 | 第44-46页 |
3.4.3 游客行为与心理 | 第46-48页 |
3.4.4 相关设施及活动策划 | 第48-49页 |
第4章 基于空间承载力的芜湖古城保护更新实践 | 第49-80页 |
4.1 规划简要介绍 | 第49页 |
4.2 基于空间承载力的保护更新原则 | 第49-51页 |
4.2.1 适用性原则 | 第49-50页 |
4.2.2 整体协同原则 | 第50页 |
4.2.3 灵活利用原则 | 第50页 |
4.2.4 人性化与安全原则 | 第50-51页 |
4.3 基于空间承载力的保护更新策略与措施 | 第51-73页 |
4.3.1 整体规划 | 第51-54页 |
4.3.2 游线组织 | 第54-58页 |
4.3.3 空间更新 | 第58-66页 |
4.3.4 设施完善 | 第66-70页 |
4.3.5 管理服务与应急疏导 | 第70-73页 |
4.4 改造前后的空间承载力对比 | 第73-80页 |
4.4.1 保护更新前空间承载力核算 | 第73-76页 |
4.4.2 保护更新后空间承载力理论测算 | 第76-78页 |
4.4.3 保护更新前后空间承载力对比 | 第78-80页 |
结语 | 第80-82页 |
主要研究成果 | 第80页 |
局限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7页 |
附录A:芜湖古城保护更新规划图纸 | 第87-93页 |
附录B:传统聚落景区调研记录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