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林业基础科学论文--森林生物学论文--森林生态学论文--森林生态系统论文

中国森林生态系统近30年(1982-2011)物候期变化趋势及与碳通量关系研究

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物候监测方法概述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物候变化趋势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物候与碳通量的关系第23-24页
    1.3 本研究的目标、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的总体框架第25-26页
第二章 研究站点及数据处理第26-36页
    2.1 研究站点分布及概况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研究站点分布概况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植被类型分类依据第27-30页
    2.2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第30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气象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通量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第33-36页
第三章 物候期确定与碳通量模拟方法第36-39页
    3.1 基于遥感数据的物候期提取方法第36-37页
    3.2 基于气象数据的物候期提取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3.3 总初级生产力GPP的模拟方法第38-39页
第四章 通过遥感、气象数据获取的森林物候期结果第39-50页
    4.1 基于遥感数据获取的森林物候期结果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生长季起始日期变化特征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生长季结束日期变化特征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生长季长度变化特征第43-45页
    4.2 基于气象数据获取的森林物候期结果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生长季起始日期变化特征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生长季结束日期变化特征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生长季长度变化特征第47-48页
    4.3 基于遥感、气象数据获取的物候期结果比较分析第48-50页
第五章 物候期变化与初级生产力GPP的关系第50-54页
    5.1 GPP模拟结果第50-52页
    5.2 物候期变化与GPP之间的关系第52-54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4-56页
    6.1 主要研究结论第54-55页
    6.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55页
    6.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第55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64页
致谢第64页

论文共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DEA-Malmquist指数的中国林业生态效率研究
下一篇:洞庭湖流域部分常见树种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