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简历 | 第3-9页 |
中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1-13页 |
前言 | 第14-25页 |
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5-22页 |
2.1 基本医疗 | 第15-16页 |
2.2 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 | 第16-18页 |
2.3 基本医疗保险适度保障水平 | 第18-22页 |
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2-23页 |
3.1 研究思路 | 第22页 |
3.2 研究主要内容 | 第22页 |
3.3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4 研究重点、难点、创新及不足之处 | 第23-24页 |
4.1 研究重点 | 第23页 |
4.2 研究难点 | 第23页 |
4.3 研究创新之处 | 第23页 |
4.4 论文不足之处 | 第23-24页 |
5 数据来源 | 第24-25页 |
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25-32页 |
1.1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25-28页 |
1.1.1 医疗保障 | 第25页 |
1.1.2 基本医疗 | 第25-26页 |
1.1.3 医疗保险 | 第26页 |
1.1.4 基本医疗保险 | 第26-27页 |
1.1.5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 | 第27页 |
1.1.6 适度性 | 第27页 |
1.1.7 职工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适度性 | 第27-28页 |
1.2 理论基础 | 第28-32页 |
1.2.1 福利经济学公平与效率理论 | 第28-29页 |
1.2.2 医疗保健公正理论 | 第29-30页 |
1.2.3 社会保障水平理论 | 第30-31页 |
1.2.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| 第31-32页 |
2 我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变迁 | 第32-38页 |
2.1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 | 第32-35页 |
2.1.1 劳保医疗制度 | 第32-33页 |
2.1.2 公费医疗制度 | 第33页 |
2.1.3 取得成就与存在的弊端 | 第33-35页 |
2.2 新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| 第35-38页 |
2.2.1 建立新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探索时期 | 第35-36页 |
2.2.2 新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时期 | 第36-37页 |
2.2.3 新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建设时期 | 第37页 |
2.2.4 新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调整与完善时期 | 第37-38页 |
3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适度性指标的选择 | 第38-47页 |
3.1 测定保障水平的指标 | 第38-42页 |
3.1.1 国内生产总值 | 第38-39页 |
3.1.2 保障密度与保障深度 | 第39-40页 |
3.1.3 缴费率 | 第40-41页 |
3.1.4 参保率 | 第41页 |
3.1.5 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与实际补偿比 | 第41-42页 |
3.2 测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指标 | 第42-47页 |
3.2.1 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度性的指标 | 第43-44页 |
3.2.2 保障水平与职工家庭经济负担适度性的测定 | 第44页 |
3.2.3 保障水平与基金结余的适度性指标 | 第44-45页 |
3.2.4 保障水平适度范围的指标 | 第45-47页 |
4 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现状分析 | 第47-61页 |
4.1 保障水平的宏观分析 | 第47-50页 |
4.1.1 保障密度水平 | 第47-49页 |
4.1.2 保障深度水平 | 第49-50页 |
4.2 保障水平的微观分析 | 第50-53页 |
4.2.1 参保情况 | 第50-51页 |
4.2.2 政策范围内报销水平与实际补偿水平 | 第51-53页 |
4.3 重大疾病保障水平分析 | 第53-59页 |
4.3.1 重大疾病的界定问题 | 第53-55页 |
4.3.2 门诊大病保障水平 | 第55-57页 |
4.3.3 住院大病保障水平 | 第57-58页 |
4.3.4 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 | 第58-59页 |
4.4 保障水平对比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4.1 保障密度水平对比 | 第59-60页 |
4.4.2 缴费水平对比 | 第60-61页 |
5 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| 第61-69页 |
5.1 总体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| 第61-64页 |
5.1.1 与经济发展同步性 | 第61-62页 |
5.1.2 基金结余适度性 | 第62-64页 |
5.2 单个统筹地区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——以A统筹地区为例 | 第64-65页 |
5.2.1 个人自付比例适度性分析 | 第64-65页 |
5.2.2 统筹基金结余率适度性分析 | 第65页 |
5.3 重大疾病保障水平的适度性分析 | 第65-67页 |
5.3.1 门诊大病保障水平适度性 | 第65-66页 |
5.3.2 住院大病保障水平适度性 | 第66-67页 |
5.3.3 重大疾病保障水平的适度性 | 第67页 |
5.4 保障水平适度范围测定 | 第67-69页 |
6 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适度性存在的问题 | 第69-73页 |
6.1 保障的公平性不足 | 第69-72页 |
6.1.1 尚未实现应保应保 | 第69-70页 |
6.1.2 尚未实现省级统筹 | 第70-71页 |
6.1.3 尚未彻底消除“因病致病、因病返贫”现象 | 第71-72页 |
6.2 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| 第72页 |
6.3 基金结余水平不合理 | 第72-73页 |
6.3.1 全区范围内基金结余水平偏高 | 第72-73页 |
6.3.2 个别统筹地区统筹基金收不抵支 | 第73页 |
7 广西职工医疗保险保障水平适度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| 第73-87页 |
7.1 高度重视,统一思想 | 第73-76页 |
7.1.1 正确认识保障水平的适度性 | 第74-75页 |
7.1.2 谨防“泛福利”化倾向 | 第75-76页 |
7.2 提升保障水平的公平性 | 第76-80页 |
7.2.1 实现应保尽保,应收尽收 | 第76-77页 |
7.2.2 加快推进省级统筹 | 第77-79页 |
7.2.3 提升重大疾病保障水平 | 第79-80页 |
7.3 实现医保基金结余的合理性 | 第80-84页 |
7.3.1 实现医保基金收支的动态平衡 | 第80-82页 |
7.3.2 实现医保基金的适度结余 | 第82-83页 |
7.3.3 建立更加完善的医保基金风险预警机制 | 第83-84页 |
7.4 实现保障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性 | 第84-87页 |
7.4.1 提供保障水平与经济同步发展的资金保障 | 第84-85页 |
7.4.2 提供保障水平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政策支持 | 第85-87页 |
结语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4页 |
参考书目 | 第94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