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朝鲜使臣山海关诗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8-9页 |
摘要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序论 | 第12-15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清代朝鲜使臣山海关诗的形成及其背景 | 第15-23页 |
第一节 清代与朝鲜的政治文化背景 | 第15-18页 |
第二节 清代山海关诗的形成 | 第18-23页 |
2.1 清代之前的山海关诗 | 第18-20页 |
2.2 清代山海关诗的形成 | 第20-23页 |
第三章 清代朝鲜使臣山海关诗的内容 | 第23-46页 |
第一节 对历史的感怀及感怀空间的扩大 | 第23-34页 |
1.1 不同的历史感怀 | 第23-31页 |
1.2 感怀空间的扩大 | 第31-34页 |
第二节 与中国人的交流及不同态度 | 第34-40页 |
2.1 亲善的人际态度 | 第34-37页 |
2.2 排斥的人际态度 | 第37-40页 |
第三节 异国体验 | 第40-46页 |
3.1 羁愁体验 | 第40-43页 |
3.2 壮游体验 | 第43-46页 |
第四章 清代朝鲜使臣山海关诗的创作特点 | 第46-63页 |
第一节 使行诗创作方法的沿用 | 第47-54页 |
1.1 次韵诗 | 第47-52页 |
1.2 口号诗 | 第52-54页 |
第二节 山海关文学的借用 | 第54-63页 |
2.1 碑刻文学的借用 | 第54-57页 |
2.2 边塞文学的借用 | 第57-63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0-71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