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艺术理论论文

民间美术类“非遗”传承制度与社区群体参与的矛盾及反思--基于菏泽地区民间美术的调查

中文摘要第3-5页
英文摘要第5-6页
1 绪论第10-20页
    1.1 选题缘由第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1.3 课题学术与实用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学术意义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实用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、内容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的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15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技术路线第16页
    1.6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创新之处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7页
    1.7 相关概念界定第17-20页
2 我国“非遗”保护制度建设阶段性成果及存在问题第20-34页
    2.1 国家层面的“非遗”保护制度规范第20-24页
    2.2 山东省“非遗”保护制度规范第24-28页
    2.3 菏泽市“非遗”保护制度规范第28-30页
    2.4 我国“非遗”保护制度现阶段存在问题第30-34页
3 民间美术中“非遗”群体性参与的“公”性与“私”性第34-52页
    3.1 民间美术的群体参与公共性第35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家族群体的参与性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师门群体的参与性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区域民众的群体参与性第40-44页
    3.2 群体性的审美观与个体性的艺术创造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私人创造在民间美术活动中的选择与认知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私人创造对民间美术活动的建构第46-48页
    3.3 民间美术的两种群体参与模式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社区内民间美术的“群体性创作参与”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民间美术创作过程中的“群体性协作参与”第49-52页
4 菏泽地区民间美术群体性参与形式及其问题分析第52-102页
    4.1 菏泽地区地理与文化形态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鲁豫交界与黄河滩区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先秦文明与农耕文化第57-58页
    4.2 菏泽地区民间美术的群体性参与模式第58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鄄城砖塑、戏文纸扎为代表的家族群体参与第60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郓城泥塑、菏泽面塑为代表的师门群体参与第70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旋木制作技艺、鲁锦等为代表的区域民众群体参与第82-91页
    4.3 显性矛盾与隐性矛盾的呈现第9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显性矛盾第91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隐性矛盾第96-102页
5 矛盾与反思:“非遗”保护体系改革思考第102-118页
    5.1 加快推进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条例的颁布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国家与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单一“非遗”项目基层保护条例的实施第104-105页
    5.2 健全当前的“非遗”传承制度第105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反思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代表性“非遗”项目制度的完善第107-109页
    5.3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层实践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整体性保护需全面落实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层级划分第110-111页
    5.4 全面完善传承人、传承群体福利制度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真正落实传承人传承补贴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非代表性传承人群体的福利制度第112-113页
    5.5 增强社会参与意识,培育“非遗”活态空间第113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制定社会组织与团体参与实践优惠政策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增强社会群体与个人的“非遗”保护参与意识第115-118页
6 结语第118-120页
致谢第120-122页
参考文献第122-128页
附录第128-135页
    A. 田野考察访谈对象表(按田野考察时间排序)第128-132页
    B. 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及本论文田野考察日历第132-134页
    C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34-135页

论文共13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管窥图像的现代性碎片
下一篇:詹姆逊“形式的意识形态”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