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论文研究工作 | 第11-12页 |
1.4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Android权限控制相关知识 | 第14-31页 |
2.1 Android系统简介 | 第14页 |
2.2 Android系统框架 | 第14-17页 |
2.2.1 Linux内核层 | 第15页 |
2.2.2 函数库和Android运行时环境层 | 第15-16页 |
2.2.3 应用框架层 | 第16-17页 |
2.2.4 应用层 | 第17页 |
2.3 Android编程模型 | 第17-22页 |
2.3.1 活动 | 第18-19页 |
2.3.2 服务 | 第19-21页 |
2.3.3 内容提供者 | 第21页 |
2.3.4 广播接收器 | 第21页 |
2.3.5 Android配置文件 | 第21-22页 |
2.4 Android安全机制 | 第22-30页 |
2.4.1 内核级安全机制 | 第23-24页 |
2.4.2 系统级安全机制 | 第24页 |
2.4.3 应用级安全机制 | 第24-30页 |
2.4.3.1 应用程序权限管理机制 | 第24-28页 |
2.4.3.2 基于权限的组件通信 | 第28-29页 |
2.4.3.3 数字签名 | 第29-30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Android恶意权限的检测算法 | 第31-43页 |
3.1 基于X~2检验的特征权限提取 | 第31-33页 |
3.2 基于聚类的特征权限去冗余 | 第33-37页 |
3.2.1 权限特征的互信息 | 第33-34页 |
3.2.2 权限特征聚类 | 第34-37页 |
3.3 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的恶意软件识别 | 第37-42页 |
3.3.1 贝叶斯理论基础 | 第37-38页 |
3.3.2 恶意软件的朴素贝叶斯分类 | 第38-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DetectDroid系统原型的设计与实现 | 第43-66页 |
4.1 总体框架设计 | 第43-47页 |
4.2 权限设置管理模块 | 第47-49页 |
4.2.1 权限设置管理模块的设计 | 第47-48页 |
4.2.2 权限设置管理模块的实现 | 第48-49页 |
4.3 隐私权限控制模块 | 第49-58页 |
4.3.1 隐私权限控制模块的设计 | 第49-50页 |
4.3.2 隐私权限控制模块的实现 | 第50-58页 |
4.3.2.1 权限请求的拦截 | 第50-57页 |
4.3.2.2 权限请求的处理 | 第57-58页 |
4.4 恶意权限识别模块 | 第58-65页 |
4.4.1 恶意权限识别模块的设计 | 第58页 |
4.4.2 基于朴素贝叶斯的权限检测 | 第58-6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DetectDroid系统原型的使用和测试 | 第66-75页 |
5.1 测试环境 | 第66页 |
5.2 模块测试 | 第66-73页 |
5.2.1 权限设置管理模块测试 | 第66-67页 |
5.2.2 隐私权限控制模块测试 | 第67-70页 |
5.2.3 恶意权限识别模块测试 | 第70-73页 |
5.3 测试结果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4 结论和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6.1 论文工作总结 | 第75页 |
6.2 后续研究工作 | 第75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