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原子能技术论文--受控热核反应(聚变反应理论及实验装置)论文--热核装置论文--磁约束装置论文--闭合等离子体装置论文

高时空分辨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技术的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序言第25-35页
    1.1 能源问题和受控聚变第25-30页
    1.2 托卡马克装置应用于磁约束聚变研究第30-33页
    1.3 本论文主要内容提要第33-35页
第二章 电子回旋辐射诊断和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第35-65页
    2.1 电子回旋辐射诊断第35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从单电子回旋辐射谱到温度诊断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聚变领域ECE诊断的早期理论和实验工作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ECE诊断的硬件发展和技术进步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ECE诊断和汤姆逊散射得到的温度之间的分歧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ECE诊断的近期发展第50-51页
    2.2 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第51-6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ECEI系统的硬件组成第51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ECEI系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发展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国际各大装置上的ECEI系统的准光学设计格局第60-65页
第三章 384道高速数据采集子系统的研制第65-91页
    3.1 高性能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需求第66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对采集时序同步的要求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数字采样的参数需求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传输线、差分输入、共模抑制比的参数需求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数据传输和存储方面的需求第71页
    3.2 384道高性能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配置第71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高性能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单元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时序同步相关组件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数据传输网络及存储相关组件第79-80页
    3.3 384道高性能采集系统的实现机制及应用第80-9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单张采集卡的工作模式及基本应用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384道时钟和触发同步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384道高速同步数据采集系统的命令脚本配置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384道高速同步数据采集系统的其他特性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384道高速同步数据采集系统在EAST装置上的应用第88-91页
第四章 新型宽带中频电子学子系统的开发第91-143页
    4.1 ECEI系统中频电子学技术的发展第92-11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TEXT-U装置上ECEI系统采用的直接检波方案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TEXTOR装置上的ECEI宽带中频电子学第95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TEXTOR装置上的第二代ECEI宽带中频电子学第10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DIII-D装置上的第三代ECEI宽带中频电子学第111-119页
    4.2 EAST装置上的384道ECEI系统的电子学设计第119-1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中频带宽拓展方案第119-134页
    4.3 新型宽带电子学的性能测试第134-1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ECEI系统电子学测试的一般方法第134-1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DIII-D装置上ECEI系统的电子学测试第136-1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的电子学测试第139-143页
第五章 可调变焦准光学成像技术在EAST装置上的应用第143-201页
    5.1 384道ECEI系统成像准光学的设计思路第147-1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ECEI系统成像准光学设计的第一步第1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成像光学的设计流程第147-150页
    5.2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的窗口需求第150-1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ABCD传输矩阵方法第151-1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不同面上的束半径和总阵列高度的比值第152-1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ECEI系统光阑面参数的选取第153-1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的窗口需求第155-158页
    5.3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的前端光路设计第158-1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径向焦平面调节特性的设计实现第158-1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垂直方向变焦特性的设计实现第162-1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H-Plane上聚焦和准直的设计实现第163-165页
    5.4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的本振光路设计第165-16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本振光路设计的出发点第165-16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本振光路的具体设计方案第166-167页
    5.5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光路设计的性能分析第167-17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射线追迹分析第169-17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高斯束追迹分析第170-17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衍射束传输分析第178-179页
    5.6 成像准光学子系统的搭建和测试第179-186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光路平台测试实验组件第179-182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光路平台测试实验布局及结果第182-186页
    5.7 成像准光学子系统的应用第186-201页
        5.7.1 窗口和诊断平台布局第187-190页
        5.7.2 利用大口径成像数据获得锯齿反转面位置第190-192页
        5.7.3 锯齿前兆振荡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第192-194页
        5.7.4 利用二维温度变化率判断ICRF功率沉积位置第194-201页
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201-207页
    6.1 微波成像诊断相关工作总结第201-20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数据采集子系统的相关工作总结第201-20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宽带电子学子系统的相关工作总结第202-20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成像光学子系统的相关工作总结第203-204页
    6.2 微波成像诊断的未来工作第204-20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的可能系统升级方案第204-20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J-TEXT装置上的3D-ECEI系统第205-207页
参考文献第207-213页
致谢第213-217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17-219页
个人简历第219页

论文共21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土地督察信息平台的系统建设与实践
下一篇:分散再生水项目发展评价及匹配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