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机械、仪表工业论文--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--控制机件论文

电站阀门多学科优化设计系统的开发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5页
    1.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课题来源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多学科优化设计系统介绍第11-12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情况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情况第13页
    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3-15页
第2章 系统整体框架和数据库的搭建第15-22页
    2.1 搭建系统整体框架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系统体系结构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设计系统界面第16-17页
    2.2 建立特征参数数据库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特征参数数据库的建立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特征参数数据库的连接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特征参数数据库的管理第20-21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1-22页
第3章 参数化建模平台第22-32页
    3.1 UG/OPEN二次开发第22-24页
    3.2 创建动态链接库第24-25页
    3.3 模型建立第25-27页
    3.4 模型简化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特征遍历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特征的移除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模型简化第29-31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1-32页
第4章 多学科仿真分析平台第32-44页
    4.1 基于VC++的ANSYS二次开发第32-34页
    4.2 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ANSYS APDL简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GUI和BATCH操作第34-35页
    4.3 多学科仿真分析第35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建立FEA模型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多学科仿真分析及后处理第36-41页
    4.4 编辑进程监控控件第41-43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第5章 多学科优化设计平台第44-52页
    5.1 iSIGHT的优化设计技术第44-45页
    5.2 iSIGHT与ANSYS集成第45-48页
    5.3 优化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5.4 优化结果第49-50页
    5.5 物理样机强度测试检验第50-51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结论与展望第52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57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7-58页
致谢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深圳宝安城中村光网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
下一篇:基于两种复合纳米粒子的电流型DNA传感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