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6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目次 | 第11-1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5-38页 |
1 植物遗传转化的历史及研究现状 | 第16-22页 |
1.1 植物转基因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1.1 直接转化法 | 第17页 |
1.1.2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| 第17-18页 |
1.1.3 基因枪法 | 第18-19页 |
1.2 植物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 | 第19-21页 |
1.2.1 基因型的依赖性 | 第19页 |
1.2.2 宿主范围的限制 | 第19-20页 |
1.2.3 转化效率低且可重复性差 | 第20页 |
1.2.4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 | 第20-21页 |
1.3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 | 第21-22页 |
2 马铃薯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2-27页 |
2.1 组织培养技术 | 第22-23页 |
2.1.1 脱毒种苗 | 第22页 |
2.1.2 微型种薯生产 | 第22-23页 |
2.2 转基因技术在马铃薯产业中的应用 | 第23-27页 |
2.2.1 抗真菌、细菌 | 第23-24页 |
2.2.2 抗病毒 | 第24-25页 |
2.2.3 抗虫 | 第25页 |
2.2.4 抗逆性 | 第25页 |
2.2.5 品质改良 | 第25-26页 |
2.2.6 作为生物反应器 | 第26-27页 |
3 西罗血红素研究 | 第27-36页 |
3.1 生物体内卟啉类辅助因子的合成 | 第29-31页 |
3.2 不同生物体内合成西罗血红素(siroheme)的相关基因 | 第31-35页 |
3.2.1 巨大芽孢杆菌 | 第32-33页 |
3.2.2 拟南芥 | 第33-34页 |
3.2.3 酵母菌 | 第34页 |
3.2.4 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 | 第34-35页 |
3.3 讨论与展望 | 第35-36页 |
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36-38页 |
第二章 彩色马铃薯试管薯繁育的影响因子研究 | 第38-4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40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38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38-40页 |
1.2.1 外植体消毒 | 第38页 |
1.2.2 试管苗壮苗 | 第38-39页 |
1.2.3 不同因子对试管薯诱导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1.2.4 试管薯种植 | 第4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6页 |
2.1 消毒方式对无菌苗体系建立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2.2 不同壮苗方式对壮苗效果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2.3 不同培养基对试管薯诱导效果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2.4 不同温度对试管薯片诱导效果的比较 | 第43页 |
2.5 不同光照对试管薯诱导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2.6 不同催芽方式对试管薯种植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3 讨论 | 第46-49页 |
3.1 消毒剂 | 第46页 |
3.2 试管苗壮苗情况 | 第46页 |
3.3 外源激素 | 第46-47页 |
3.4 温度 | 第47页 |
3.5 光照 | 第47-48页 |
3.6 催芽方式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49-7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9-57页 |
1.1 实验材料 | 第49页 |
1.2 实验试剂 | 第49-50页 |
1.3 GFP::UPM1融合蛋白基因的构建及洋葱表皮细胞表达 | 第50-51页 |
1.3.1 GFP基因目的片段的获得 | 第50页 |
1.3.2 UPM1基因目的片段的获得 | 第50页 |
1.3.3 GFP::UPM1融合目的片段的获得 | 第50-51页 |
1.3.4 GFP::UPM1融合蛋白基因在洋葱表皮细胞的瞬时表达 | 第51页 |
1.4 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 | 第51-52页 |
1.4.1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51-52页 |
1.4.2 DH5α感受态细胞的质粒转化 | 第52页 |
1.5 含目的基因的农杆菌菌株的获得 | 第52-53页 |
1.5.1 EHA10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52页 |
1.5.2 EHA105感受态细胞的质粒转化 | 第52-53页 |
1.6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| 第53页 |
1.7 农杆菌阳性克隆的鉴定 | 第53页 |
1.8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转GFP::UPM1研究 | 第53-56页 |
1.8.1 转化受体的获取及激素配比 | 第53-55页 |
1.8.2 预培养时间对马铃薯遗传转化的影响 | 第55页 |
1.8.3 农杆菌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| 第55页 |
1.8.4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| 第55页 |
1.8.5 抑菌抗生素浓度的筛选 | 第55页 |
1.8.6 马铃薯对潮霉素(Hygromycin B,HmB)的敏感性检测 | 第55-56页 |
1.9 转化植株的分子检测 | 第56-57页 |
1.9.1 CTAB法提取马铃薯转化植株基因组DNA | 第56页 |
1.9.2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| 第56-57页 |
1.10 转基因株系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及统计分析 | 第57页 |
2 结果和分析 | 第57-67页 |
2.1 GFP::UPM1融合蛋白基因 | 第57-58页 |
2.2 阳性克隆EHA105菌株的获得 | 第58-59页 |
2.3 不同激素组合对马铃薯再生体系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2.4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2.5 农杆菌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2.6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2.7 抑菌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| 第64-65页 |
2.8 马铃薯对潮霉素的本底抗性筛选 | 第65页 |
2.9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及PCR检测 | 第65-67页 |
2.10 转基因株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及统计分析 | 第67页 |
3 讨论 | 第67-71页 |
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8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1页 |
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