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价值的测试理论与方法研究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4页 |
1.1 国内外知识价值测度理论研究现状 | 第7-11页 |
1.1.1 国外知识价值测度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1.1.2 国内知识价值测度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| 第9-10页 |
1.1.3 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| 第10-11页 |
1.2 选题意义及论文结构 | 第11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1.2.4 本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知识的涵义及分类 | 第14-24页 |
2.1 知识的定义 | 第14-16页 |
2.1.1 知识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2.1.2 知识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| 第15-16页 |
2.2 知识的属性 | 第16-20页 |
2.2.1 知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| 第16-18页 |
2.2.2 知识的商品属性和非商品属性 | 第18-19页 |
2.2.3 知识的公共属性和非公共属性 | 第19-20页 |
2.3 知识的分类 | 第20-24页 |
2.3.1 传统的知识分类 | 第20页 |
2.3.2 OECD的知识分类 | 第20-21页 |
2.3.3 马克卢普的知识分类 | 第21-22页 |
2.3.4 本文的知识分类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知识的生产、传播和运用 | 第24-34页 |
3.1 知识的生产 | 第24-28页 |
3.1.1 知识生产的特点 | 第24-25页 |
3.1.2 知识生产的生产要素 | 第25-27页 |
3.1.3 知识生产的过程 | 第27-28页 |
3.2 知识的传播 | 第28-32页 |
3.2.1 知识传播的涵义 | 第28-29页 |
3.2.2 知识传播的形式 | 第29-30页 |
3.2.3 知识传播的一般过程 | 第30-32页 |
3.3 知识的运用 | 第32-34页 |
3.3.1 影响知识运用的主客观因素 | 第32-33页 |
3.3.2 知识运用的过程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知识价值及其形成机理 | 第34-52页 |
4.1 价值及知识价值的涵义 | 第34-37页 |
4.1.1 价值理论概述 | 第34-36页 |
4.1.2 知识的价值 | 第36-37页 |
4.2 知识价值的内容及构成 | 第37-41页 |
4.2.1 知识价值的内容 | 第37-38页 |
4.2.2 知识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| 第38-39页 |
4.2.3 知识价值的构成 | 第39-41页 |
4.3 知识价值的本原 | 第41-46页 |
4.3.1 知识价值形成的源泉 | 第41-42页 |
4.3.2 知识价值形成的环境因素 | 第42-43页 |
4.3.3 知识价值形成的过程 | 第43-46页 |
4.4 知识价值实现的主客观条件与过程 | 第46-52页 |
4.4.1 知识价值实现的主客观条件 | 第46-49页 |
4.4.2 知识价值实现的过程 | 第49-52页 |
第五章 知识价值的测度 | 第52-82页 |
5.1 知识价值的形态及其可测度性 | 第52-55页 |
5.1.1 知识及知识价值的形态 | 第52-53页 |
5.1.2 知识价值的可测度性研究 | 第53-54页 |
5.1.3 知识价值测度的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| 第54-55页 |
5.2 知识工作者的价值 | 第55-70页 |
5.2.1 测度假设 | 第56页 |
5.2.2 知识工作者的价值 | 第56-70页 |
5.3 技术商品的价值 | 第70-79页 |
5.3.1 技术商品价值的测度思路 | 第70-71页 |
5.3.2 技术商品的价值 | 第71-79页 |
5.4 商标价值的评估方法 | 第79-82页 |
5.4.1 商标及商标权 | 第79-80页 |
5.4.2 商标价值评估 | 第80-82页 |
第六章 知识价值测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| 第82-101页 |
6.1 知识工作者价值测度案例分析 | 第82-90页 |
6.1.1 案例概况 | 第82-84页 |
6.1.2 知识工作者知识价值测度 | 第84-90页 |
6.2 技术商品价值测度案例研究 | 第90-96页 |
6.2.1 案例概况 | 第90-91页 |
6.2.2 技术商品价值测度 | 第91-96页 |
6.3 商标权价值测度案例分析 | 第96-101页 |
6.3.1 案例概况 | 第96-97页 |
6.3.2 商标价值测度 | 第97-101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1-104页 |
7.1 研究总结 | 第101-102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102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08页 |
致 谢 | 第108-109页 |
摘 要 | 第109-112页 |
ABSTRACT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