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专业术语符号表 | 第8-13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3-36页 |
1.1 中药成分的提取方法 | 第13-21页 |
1.1.1 常规提取方法 | 第13-21页 |
1.1.1.1 溶剂提取法 | 第13-15页 |
1.1.1.2 水蒸汽蒸馏法 | 第15页 |
1.1.1.3 升华法 | 第15-16页 |
1.1.1.4 超声辅助提取法 | 第16-17页 |
1.1.1.5 微波辅助提取法 | 第17-19页 |
1.1.3.1 固相微萃取 | 第19-20页 |
1.1.3.2 液相微萃取 | 第20-21页 |
1.2 中药成分的检测方法 | 第21-25页 |
1.2.1 高效液相色谱法 | 第21-22页 |
1.2.2.气相色谱法 | 第22-23页 |
1.2.3 毛细管电泳法 | 第23页 |
1.2.4 色谱质谱联用法 | 第23-25页 |
1.3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6页 |
第二章 磁性纳米颗粒固定化酶-超高效液相色谱-质谱筛选丹参中的凝血酶抑制剂 | 第36-55页 |
2.1 前言 | 第36-38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8-41页 |
2.2.1 化学试剂和药品 | 第38页 |
2.2.2 仪器和色谱条件 | 第38-39页 |
2.2.3 磁珠固定化酶的制备 | 第39-40页 |
2.2.4 凝血酶-磁珠结合率 | 第40页 |
2.2.5 配体筛选的优化 | 第40页 |
2.2.6 酶抑制性试验 | 第40-41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50页 |
2.3.1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表征 | 第41-42页 |
2.3.2 分析物的鉴别 | 第42-44页 |
2.3.3 磁珠用量 | 第44页 |
2.3.4 洗脱溶剂的种类 | 第44-45页 |
2.3.5 孵育温度 | 第45-46页 |
2.3.6 孵育时间 | 第46-47页 |
2.3.7 方法学考察 | 第47-48页 |
2.3.8 样品筛选 | 第48-50页 |
2.3.9 凝血酶抑制试验 | 第50页 |
2.4 结论 | 第50页 |
附录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第三章 离子液和壳聚糖纳米粒子提取和富集姜黄中的天然色素 | 第55-78页 |
3.1 前言 | 第55-56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56-59页 |
3.2.1 材料与试剂 | 第56-57页 |
3.2.2 仪器和色谱条件 | 第57-58页 |
3.2.3 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合成 | 第58页 |
3.2.4 标准溶液的制备 | 第58页 |
3.2.5 药典提取法 | 第58-59页 |
3.2.6 天然色素的提取和富集 | 第59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9-71页 |
3.3.1 鉴别 | 第59-62页 |
3.3.1.1 壳聚糖与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形貌分析 | 第59-60页 |
3.3.1.2 提取物中化合物的鉴别 | 第60-62页 |
3.3.2. UAE-DMSPE条件的优化 | 第62-67页 |
3.3.2.1 离子液种类的考察 | 第62-63页 |
3.3.2.2 [C12mim]Br浓度的考察 | 第63-64页 |
3.3.2.3 壳聚糖纳米粒子浓度的考察 | 第64页 |
3.3.2.4 洗脱溶剂的考察 | 第64-65页 |
3.3.2.5 振荡时间的考察 | 第65-66页 |
3.3.2.6 提取液pH的考察 | 第66-67页 |
3.3.3 方法学考察 | 第67-69页 |
3.3.3.1 方法学验证 | 第67-68页 |
3.3.3.2 基质效应 | 第68页 |
3.3.3.3 样品测定 | 第68-69页 |
3.3.4 提取方法比较 | 第69-71页 |
3.4 结论 | 第71页 |
附录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8页 |
第四章 壳聚糖-分散微固相萃取槐花中的黄酮醇 | 第78-94页 |
4.1 前言 | 第78-79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79-81页 |
4.2.1 化学药品及试剂 | 第79-80页 |
4.2.2 仪器设备 | 第80页 |
4.2.3 样品制备 | 第80页 |
4.2.4 提取方法 | 第80-81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1-88页 |
4.3.1 分析物鉴别 | 第81-82页 |
4.3.2 提取条件的优化 | 第82-85页 |
4.3.2.1 壳聚糖浓度的考察 | 第82页 |
4.3.2.2 壳聚糖粘度的考察 | 第82-83页 |
4.3.2.3 提取时间的考察 | 第83-84页 |
4.3.2.4 样品溶液pH的考察 | 第84-85页 |
4.3.3 方法学验证 | 第85-86页 |
4.3.4 样品分析 | 第86-87页 |
4.3.5 提取方法比较 | 第87-88页 |
4.4 结论 | 第88页 |
附录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4页 |
第五章 微型基质固相分散萃取金银花中的酚酸 | 第94-110页 |
5.1 前言 | 第94-95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95-97页 |
5.2.1 化学药品和试剂 | 第95-96页 |
5.2.2 超声提取方法 | 第96页 |
5.2.3 微型基质固相分散方法 | 第96页 |
5.2.4 仪器 | 第96-97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7-104页 |
5.3.1 分析物的鉴别 | 第97-98页 |
5.3.2 吸附剂种类的考察 | 第98-99页 |
5.3.3 分散剂用量的考察 | 第99-100页 |
5.3.4 研磨时间的考察 | 第100-101页 |
5.3.5 洗脱溶剂的考察 | 第101页 |
5.3.6 方法学验证 | 第101-102页 |
5.3.7 样品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5.3.8 提取方法比较 | 第104页 |
5.4 结论 | 第104页 |
附录 | 第104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10页 |
第六章 小型化基质固相分散法提取枳壳中的黄酮苷 | 第110-127页 |
6.1 前言 | 第110-111页 |
6.2 实验部分 | 第111-113页 |
6.2.1 试剂和材料 | 第111-112页 |
6.2.2 仪器和分析条件 | 第112页 |
6.2.3 加热回流提取方法 | 第112页 |
6.2.4 小型化基质固相分散提取方法 | 第112-113页 |
6.2.5 方法学验证 | 第113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13-121页 |
6.3.1 离子液的优化 | 第113-116页 |
6.3.2 分散剂种类的选择 | 第116页 |
6.3.3 样品与吸附剂质量比的优化 | 第116-117页 |
6.3.4 研磨时间的考察 | 第117-118页 |
6.3.5 溶剂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 | 第118-119页 |
6.3.6 方法学验证 | 第119页 |
6.3.7 样品分析 | 第119-120页 |
6.3.8 提取方法比较 | 第120-121页 |
6.4 结论 | 第121页 |
附录 | 第121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27页 |
第七章 多壁碳纳米管-毛细管电泳检测海带中的碘化物 | 第127-139页 |
7.1 前言 | 第127-128页 |
7.2 实验部分 | 第128-130页 |
7.2.1 化学品和材料 | 第128-129页 |
7.2.2.仪器 | 第129-130页 |
7.2.3 样品制备 | 第130页 |
7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30-136页 |
7.3.1 缓冲液的优化 | 第130页 |
7.3.2 碳纳米管分散介质的考察 | 第130-131页 |
7.3.3 多壁碳纳米管浓度的考察 | 第131-132页 |
7.3.4 其它因素的优化 | 第132-133页 |
7.3.5 方法学验证 | 第133-135页 |
7.3.5.1 线性、检出限和定量限 | 第134页 |
7.3.5.2 精密度和准确性 | 第134-135页 |
7.3.6 样品分析 | 第135页 |
7.3.7 分离方法比较 | 第135-136页 |
7.4 结论 | 第136页 |
附录 | 第136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39页 |
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| 第139-142页 |
8.1 全文总结 | 第139-140页 |
8.2 主要创新点和展望 | 第140-142页 |
硕士阶段的科研成果 | 第142-147页 |
学术论文 | 第142-146页 |
国家发明专利 | 第146-14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