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机械、仪表工业论文--机械仪表工业研究方法、工作方法论文--机电一体化论文

分段内凹强化沸腾微通道制造及其性能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主要符号表及物理名称第15-1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8-38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8-19页
    1.2 相变沸腾强化传热技术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池沸腾强化传热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流动沸腾强化传热第21-23页
    1.3 强化沸腾微通道结构研究现状第23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传统规则形状微通道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内凹形微通道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分段式微通道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烧结多孔流道复合型微通道第33-35页
    1.4 课题来源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课题来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5-38页
第二章 分段内凹微通道制造及毛细性能研究第38-55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8页
    2.2 结构特征与强化沸腾机理第38-40页
    2.3 多孔基体固相烧结成形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铜粉参数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模具填装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烧结成形第42-43页
    2.4 分段内凹微结构线切割加工第43-44页
    2.5 微通道表面质量分析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固相烧结表面形貌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线切割表面形貌第46-47页
    2.6 烧结多孔基体毛细性能分析第47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多孔结构毛细上升机理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实验装置与测试方法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结果分析及与文献对比第49-53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53-55页
第三章 分段内凹微通道池沸腾强化传热性能分析第55-80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5页
    3.2 池沸腾实验测试样品及装置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测试样品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装置系统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实验测试步骤第58-60页
    3.3 数据处理方法及不确定性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实验数据处理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实验测试不确定性第60-61页
    3.4 分段内凹多孔型微通道池沸腾性能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沸腾曲线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沸腾传热系数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与文献其他强化结构对比第64-65页
    3.5 气泡动态特性研究第65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气泡生长机制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过冷度的影响第68-70页
    3.6 结构参数传热性能的影响第70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粉末形状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微流道宽度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粉末粒径第76-78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78-80页
第四章 分段内凹实体型微通道流动沸腾性能分析第80-10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80页
    4.2 流动沸腾实验测试样品及装置第80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测试样品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装置系统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实验测试步骤第83-84页
    4.3 数据处理方法及不确定性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验数据处理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实验测试不确定性第86-87页
    4.4 分段内凹实体型微通道流动沸腾传热性能第87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质量流量对流动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第87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过冷度对流动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第93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微流道宽度对流动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第98-105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105-107页
第五章 分段内凹多孔型微通道流动沸腾性能分析第107-122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107页
    5.2 实验样品第107-108页
    5.3 流动沸腾传热性能与文献对比第108-109页
    5.4 工况参数对流动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第109-116页
    5.5 流道宽度对流动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第116-120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20-122页
结论与展望第122-125页
参考文献第125-137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7-141页
致谢第141-142页
附表第142页

论文共14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流量预测及乳糜泻病定量分析研究与应用
下一篇:光弹性技术在摩擦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