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引言 | 第9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·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内容与对象的界定 | 第1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·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2页 |
·相关概念 | 第12-15页 |
·大学 | 第12-13页 |
·校园文化 | 第13页 |
·景观 | 第13-14页 |
·人文景观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2 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研究相关理论 | 第17-33页 |
·文化对校园景观的影响 | 第17-23页 |
·哲学思想的影响 | 第17-20页 |
·历史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·地域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·学科特色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功能空间场所营造 | 第23-25页 |
·使用者 | 第23页 |
·活动与空间关系 | 第23-24页 |
·空间需求 | 第24页 |
·设计要素 | 第24-25页 |
·精神层次的空间需求 | 第25-30页 |
·环境感知的性质 | 第25-26页 |
·环境知觉的相关理论 | 第26-27页 |
·校园人文景观环境的感知 | 第27-30页 |
·文化要素的表达 | 第30页 |
·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环境的形成 | 第30-33页 |
3 调查与分析 | 第33-50页 |
·调查与分析 | 第33-44页 |
·地域 | 第33-36页 |
·边缘 | 第36-38页 |
·节点 | 第38-39页 |
·地标 | 第39-41页 |
·通道 | 第41-43页 |
·小结 | 第43-44页 |
·问卷调查分析 | 第44-49页 |
·调查计划 | 第44-45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45页 |
·问卷调查内容 | 第45页 |
·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| 第45页 |
·调查结果整理 | 第45-49页 |
·小结 | 第49-50页 |
4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形成 | 第50-61页 |
·活动空间创造 | 第50-53页 |
·学习场所的营造 | 第50-51页 |
·小型交流休息空间的场所的营造 | 第51-52页 |
·集会场所的营造 | 第52-5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3页 |
·高校校园文化的表达 | 第53-55页 |
·历史文化要素的表达 | 第53-54页 |
·地域文化要素的表达 | 第54-55页 |
·学科特点的表达 | 第55页 |
·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的表现形式 | 第55-61页 |
·地形与水体 | 第56-58页 |
·植物 | 第58-59页 |
·环境小品 | 第59-61页 |
5 实践案例分析(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) | 第61-77页 |
·项目概况 | 第61-64页 |
·基地概况 | 第61页 |
·自然概况 | 第61页 |
·人文概况 | 第61-63页 |
·浙江财经学院概况 | 第63-64页 |
·规划目标 | 第64页 |
·规划原则 | 第64页 |
·体现地域时代文化 | 第64页 |
·体现校园学科特色文化 | 第64页 |
·营造意境空间 | 第64页 |
·文化的表达 | 第64-65页 |
·潮文化精神 | 第64-65页 |
·名人文化篇章 | 第65页 |
·灯文化风采 | 第65页 |
·学科文化体验 | 第65页 |
·分区规划 | 第65-77页 |
·入口区 | 第65-69页 |
5,5,2 中心景观区 | 第69-70页 |
·教学与科研实验区 | 第70-73页 |
·行政管理区设计 | 第73页 |
·生活区设计 | 第73-74页 |
·公共设施设计 | 第74-77页 |
6 结论与讨论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附录1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研究调查问卷 | 第82-84页 |
附录2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营造研究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| 第84-86页 |
附录3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分区图 | 第86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
个人简介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