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1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·旅游形象研究发展的需要 | 第8-9页 |
·遗产地旅游形象研究的需要 | 第9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9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1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| 第11-28页 |
·遗产旅游综述 | 第11-14页 |
·遗产的含义及其选择性 | 第11-12页 |
·遗产旅游的内涵 | 第12-14页 |
·旅游目的地形象综述 | 第14-28页 |
·形象的定义 | 第14页 |
·目的地形象的定义 | 第14-16页 |
·目的地形象的构成及其模型 | 第16-20页 |
·目的地形象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·目的地形象的案例研究及使用的方法 | 第21-28页 |
第三章 遗产地旅游形象解构及其操作化 | 第28-39页 |
·遗产地旅游形象解构 | 第28-34页 |
·遗产的选择性与遗产旅游的模式 | 第28-30页 |
·遗产旅游地形象的多元主体 | 第30-34页 |
·遗产地旅游形象操作化——本文形象测量方法的选择 | 第34-39页 |
·个案点选择 | 第34-36页 |
·非结构/半结构式采访 | 第36页 |
·问卷调查 | 第36-37页 |
·标志调查 | 第37-38页 |
·网络及其他信息资源调查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遗产旅游背景下福建土楼旅游形象研究 | 第39-64页 |
·基于学者研究的福建土楼 | 第39-44页 |
·土楼——客家土楼——福建土楼 | 第39-40页 |
·福建土楼的建制 | 第40-42页 |
·福建土楼的文化内涵 | 第42-44页 |
·旅行社宣传材料分析 | 第44-49页 |
·福建土楼产品推介情况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旅行社福建土楼产品的描述语言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旅行社福建土楼产品的描述主题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旅行社福建土楼产品的描述图片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福建土楼形象的政府塑造意向 | 第49-52页 |
·当地人的遗产地形象分析 | 第52-59页 |
·标志调查结果 | 第52-53页 |
·家庭旅馆网络信息调查结果 | 第53-54页 |
·居民问卷调查结果 | 第54-56页 |
·主要的居民访谈结果 | 第56-59页 |
·游客的感知及发射形象调查 | 第59-64页 |
·游客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| 第59-63页 |
·游客博客辅助调查结果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64-71页 |
·福建土楼目的地形象测量总结 | 第64-66页 |
·福建土楼显著形象为土楼建筑、乡村环境以及民风态度 | 第64页 |
·重游率低及负面形象问题 | 第64-65页 |
·华安、永定、南靖三县土楼形象比较 | 第65-66页 |
·形象主体的选择性表述及主体之间的互动 | 第66-69页 |
·专家、学者研究是遗产旅游形象形成的基础 | 第66-67页 |
·互动主体之政府与当地人 | 第67-68页 |
·互动主体之当地人与游客 | 第68-69页 |
·研究结果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附录 | 第71-81页 |
附录1 旅游形象研究案例整理清单 | 第71-75页 |
附录2 居民采访问题 | 第75-76页 |
附录3 居民调查问卷样卷 | 第76-78页 |
附录4 游客调查问卷样卷 | 第78-80页 |
附录5 信息来源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致谢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