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龙地区青山口组细粒沉积旋回及非均质性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7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3页 |
0.1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0页 |
0.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0-11页 |
0.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3-15页 |
1.1 构造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2 地层与沉积特征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细粒沉积旋回演化 | 第15-23页 |
2.1 旋回界面识别 | 第15-17页 |
2.1.1 测井响应界面识别 | 第15-16页 |
2.1.2 小波变换技术识别 | 第16-17页 |
2.2 高频等时地层格架 | 第17-19页 |
2.3 沉积环境演化 | 第19-23页 |
2.3.1 替代参数及原理 | 第19-20页 |
2.3.2 沉积环境演化分析 | 第20-23页 |
第三章 沉积相与岩相 | 第23-37页 |
3.1 沉积相分析 | 第23-26页 |
3.1.1 相标志 | 第23-24页 |
3.1.2 单井相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1.3 平面沉积相展布 | 第25-26页 |
3.2 岩相分析 | 第26-32页 |
3.2.1 岩相划分方法方案 | 第26-27页 |
3.2.2 岩相特征 | 第27-29页 |
3.2.3 单井岩相分析 | 第29-32页 |
3.3 岩相充填序列 | 第32-37页 |
3.3.1 沉积相对岩相的控制作用 | 第32-33页 |
3.3.2 岩相充填序列 | 第33-34页 |
3.3.3 岩相充填模式 | 第34-37页 |
第四章 细粒沉积非均质性表征方法 | 第37-51页 |
4.1 平面非均质性 | 第37-46页 |
4.1.1 沉积非均质性 | 第37-41页 |
4.1.2 有机非均质性 | 第41-46页 |
4.2 垂向非均质性 | 第46-51页 |
4.2.1 烃源岩品质非均质性 | 第46-47页 |
4.2.2 储集层品质非均质性 | 第47-48页 |
4.2.3 工程品质非均质性 | 第48-51页 |
第五章 非均质性对含油性控制作用 | 第51-58页 |
5.1 岩相与非均质性 | 第51-52页 |
5.2 含油性与非均质性 | 第52-58页 |
5.2.1 平面非均质性与含油性 | 第52-54页 |
5.2.2 垂向非均质性与含油性 | 第54-58页 |
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6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