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目录 | 第8-12页 |
1. 绪论 | 第12-26页 |
·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| 第12-2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9页 |
·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2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2. 文献综述 | 第26-62页 |
·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| 第26-38页 |
·旅游和体验的概念及本质 | 第26-29页 |
·旅游体验的概念 | 第29-31页 |
·旅游体验动机和影响因素 | 第31-33页 |
·旅游体验质量测度 | 第33-37页 |
·旅游体验的时空变化历程 | 第37-38页 |
·旅游体验价值研究综述 | 第38-48页 |
·顾客价值 | 第38-40页 |
·顾客体验价值 | 第40-43页 |
·旅游体验价值 | 第43-48页 |
·价值共创研究综述 | 第48-60页 |
·价值共创的概念、本质 | 第48-55页 |
·价值共创过程及实施步骤 | 第55-58页 |
·价值共创模式 | 第58-59页 |
·价值共同创造作用机制及意义 | 第59-60页 |
·小结 | 第60-62页 |
3 旅游体验价值共创的理论探讨 | 第62-86页 |
·旅游体验价值共创的概念及本质 | 第62-65页 |
·概念 | 第62-63页 |
·本质 | 第63-65页 |
·旅游体验价值共创的基本构成要素DART | 第65-69页 |
·对话 | 第65-66页 |
·透明 | 第66-67页 |
·获取 | 第67-68页 |
·风险评估 | 第68-69页 |
·旅游体验价值共创的过程及内容 | 第69-74页 |
·按照消费时序进行的阶段划分 | 第69-72页 |
·按照双方互动关系发展进程进行的阶段划分 | 第72-74页 |
·旅游体验价值共创的层级体系 | 第74-80页 |
·基于IPA模型的层级划分 | 第74-75页 |
·基于豪菲消费者体验特性的价值共创层级划分 | 第75-76页 |
·基于心流体验模型的价值共创层次划分 | 第76-77页 |
·基于旅游体验价值测度维度的价值共创层级划分 | 第77-79页 |
·基于互动水平进行的价值共创层级划分 | 第79-80页 |
·旅游体验价值共创的重要意义 | 第80-85页 |
·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价值 | 第80-82页 |
·提升景区顾客资产价值 | 第82-85页 |
·旅游体验价值与景区顾客资产价值的协同增效作用 | 第85页 |
·小结 | 第85-86页 |
4 游客参与旅游体验价值共创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及研究设计 | 第86-104页 |
·游客参与旅游体验价值共创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 | 第86-87页 |
·游客参与旅游体验价值共创影响机理的研究假设及理论依据 | 第87-95页 |
·游客参与价值共创的前因影响要素 | 第87-89页 |
·游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维度 | 第89-91页 |
·游客参与价值共创的结果 | 第91-93页 |
·游客个体属性的差异分析 | 第93-95页 |
·变量定义与量表设计 | 第95-100页 |
·变量定义与测量 | 第95-98页 |
·量表设计及预测试 | 第98-100页 |
·样本与数据收集 | 第100-101页 |
·研究母体界定 | 第100页 |
·样本数量确定 | 第100页 |
·数据收集 | 第100-101页 |
·数据分析方法 | 第101-102页 |
·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101页 |
·因素分析与信度效度检验 | 第101-102页 |
·相关回归分析 | 第102页 |
·结构方程模型 | 第102页 |
·方差分析 | 第102页 |
·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5. 游客参与旅游体验价值共创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 | 第104-162页 |
·描述性统计信息 | 第104-132页 |
·样本结构 | 第104-106页 |
·游客参与旅游体验价值共创行为维度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·游客基本信息和参与价值共创意愿的频率交叉分析 | 第107-129页 |
·游客参与价值共创内容及方式偏好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129-132页 |
·因素分析与信度、效度检验 | 第132-138页 |
·方法介绍 | 第132-134页 |
·前因构面的因素分析和信度、效度检验 | 第134-136页 |
·参与行为和参与结果构面的因素分析和信度、效度检验 | 第136-138页 |
·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| 第138-143页 |
·相关分析 | 第138-140页 |
·回归分析 | 第140-143页 |
·结构方程模型 | 第143-150页 |
·方法介绍 | 第143-144页 |
·模型建构 | 第144页 |
·参数估计 | 第144-146页 |
·适配度检验 | 第146-147页 |
·效应分析 | 第147-149页 |
·假设检验 | 第149-150页 |
·方差分析 | 第150-160页 |
·游客性别在各因素构面上的差异分析 | 第150-151页 |
·游客居住地在各因素构面上的差异分析 | 第151页 |
·旅游方式在各因素构面上的差异分析 | 第151-152页 |
·游客年龄在各因素构面上的差异分析 | 第152-154页 |
·游客教育程度在各因素构面的差异分析 | 第154-156页 |
·游客职业在各因素构面的差异分析 | 第156-158页 |
·游览次数在各因素构面的差异分析 | 第158-160页 |
·小结 | 第160-162页 |
6. 研究结论与实施建议 | 第162-188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162-170页 |
·游客参与旅游体验价值共创影响机理研究结论 | 第162-166页 |
·假设检验 | 第166-167页 |
·游客特性对参与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分析 | 第167-170页 |
·实施建议 | 第170-185页 |
·锁定参与价值共创的目标游客群体 | 第170-174页 |
·景区互动平台的搭建 | 第174-175页 |
·考虑游客偏好设置共创内容和互动方式 | 第175-180页 |
·保障措施 | 第180-185页 |
·小结 | 第185-188页 |
7. 总结与展望 | 第188-193页 |
·总结 | 第188-189页 |
·研究创新点 | 第189-190页 |
·对旅游体验价值共创理论进行了探索性地研究 | 第189-190页 |
·构建并实证检验了旅游体验价值共创影响机理的整合模型 | 第190页 |
·研究局限与展望 | 第190-193页 |
·研究局限 | 第190-191页 |
·未来研究展望 | 第191-1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3-202页 |
附录 | 第202-206页 |
个人简介 | 第206-207页 |
导师简介 | 第207-208页 |
致谢 | 第208-2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