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磷霉素概述 | 第13-16页 |
1.1.1 磷霉素简介 | 第13页 |
1.1.2 磷霉素理化性质 | 第13页 |
1.1.3 磷霉素抗菌机制 | 第13-14页 |
1.1.4 磷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| 第14页 |
1.1.5 磷霉素的耐药机制 | 第14-15页 |
1.1.6 磷霉素的工业生产 | 第15-16页 |
1.2 右旋磷霉素的转化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2.1 物化降解右旋磷霉素 | 第16-17页 |
1.2.2 生物降解右旋磷霉素 | 第17页 |
1.2.3 化学手性转化右旋磷霉素 | 第17页 |
1.2.4 生物手性转化右旋磷霉素 | 第17页 |
1.2.5 其他相关转化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2.6 生物转化相关的酶 | 第18页 |
1.3 检测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3.1 旋光法 | 第18页 |
1.3.2 高效液相色谱法 | 第18-19页 |
1.3.3 质谱法 | 第19页 |
1.3.4 茜素分光光度法 | 第19页 |
1.3.5 毛细管电泳法 | 第19页 |
1.3.6 薄层色谱法 | 第19页 |
1.3.7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| 第19-20页 |
1.3.8 生物自显影法 | 第20页 |
1.4 本论文的立题基础和研究目的 | 第20-21页 |
1.4.1 立题依据 | 第20页 |
1.4.2 研究目的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右旋磷霉素降解菌筛选方法的建立 | 第21-29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1页 |
2.1.1 实验仪器 | 第21页 |
2.1.2 实验试剂 | 第21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1-24页 |
2.2.1 茚三酮显色右旋磷霉素 | 第21-22页 |
2.2.2 全波长扫描 | 第22页 |
2.2.3 洗脱次数优化 | 第22页 |
2.2.4 显色时间优化 | 第22页 |
2.2.5 精密度试验 | 第22-23页 |
2.2.6 重复性试验 | 第23页 |
2.2.7 利用Z’因子评估检测方法的可靠性 | 第23页 |
2.2.8 右旋磷霉素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3-24页 |
2.3 实验结果 | 第24-28页 |
2.3.1 茚三酮显色右(左)旋磷霉素结果 | 第24页 |
2.3.2 全波长扫描结果 | 第24-25页 |
2.3.3 洗脱次数优化结果 | 第25页 |
2.3.4 显色时间优化结果 | 第25-26页 |
2.3.5 精密度试验结果 | 第26页 |
2.3.6 重复性试验结果 | 第26-27页 |
2.3.7 利用Z’因子评估检测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| 第27页 |
2.3.8 右旋磷霉素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7-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菌筛选方法的建立 | 第29-39页 |
3.1 实验材料 | 第29页 |
3.1.1 实验仪器 | 第29页 |
3.1.2 实验试剂 | 第29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29-32页 |
3.2.1 α-右旋苯乙胺对右旋磷霉素的溶解作用试验 | 第29-30页 |
3.2.2 α-右旋苯乙胺对左旋磷霉素的沉淀作用试验 | 第30页 |
3.2.3 α-右旋苯乙胺的薄层层析 | 第30页 |
3.2.4 常见有机溶剂漂洗α-右旋苯乙胺试验 | 第30页 |
3.2.5 不同培养基对右旋磷霉素溶解的影响试验 | 第30-31页 |
3.2.6 培养基中右旋磷霉素溶解性试验 | 第31页 |
3.2.7 TLC检测 | 第31页 |
3.2.8 混旋培养基溶液中左旋磷霉素含量的精密度试验 | 第31页 |
3.2.9 混旋培养基溶液中左旋磷霉素含量的重复性试验 | 第31-32页 |
3.2.10 利用Z’因子评估检测模型的可靠性 | 第32页 |
3.2.11 混旋培养基中左旋磷霉素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2页 |
3.3 实验结果 | 第32-38页 |
3.3.1 α-右旋苯乙胺对右旋磷霉素溶解作用试验结果 | 第32-33页 |
3.3.2 α-右旋苯乙胺对左旋磷霉素沉淀作用试验结果 | 第33页 |
3.3.3 α-右旋苯乙胺的薄层色谱检测结果 | 第33-34页 |
3.3.4 常见有机溶剂漂洗α-右旋苯乙胺试验结果 | 第34页 |
3.3.5 不同培养基对右旋磷霉素溶解的影响试验结果 | 第34-35页 |
3.3.6 培养基中右旋磷霉素溶解性试验结果 | 第35页 |
3.3.7 TLC检测结果 | 第35-36页 |
3.3.8 混旋培养基中左旋磷霉素精密度试验结果 | 第36页 |
3.3.9 混旋培养基中左旋磷霉素重复性试验 | 第36-37页 |
3.3.10 利用Z’因子评估检测模型的可靠性 | 第37页 |
3.3.11 混旋培养基中左旋磷霉素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| 第37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右旋磷霉素生物转化菌的筛选 | 第39-46页 |
4.1 实验材料 | 第39-40页 |
4.1.1 样品来源 | 第39页 |
4.1.2 培养基 | 第39-40页 |
4.1.3 实验仪器 | 第40页 |
4.1.4 实验试剂 | 第40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40-43页 |
4.2.1 右旋磷霉素耐受菌株的筛选 | 第40-41页 |
4.2.2 右旋磷霉素降解菌株的筛选 | 第41-42页 |
4.2.3 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菌株的筛选 | 第42-43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43-45页 |
4.3.1 耐受菌株筛选结果 | 第43页 |
4.3.2 右旋磷霉素降解菌株筛选结果 | 第43-44页 |
4.3.3 右旋磷霉素手性转化菌株筛选结果 | 第44-4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5章 右旋磷霉素降解菌的选育 | 第46-52页 |
5.1 实验材料 | 第46-47页 |
5.1.1 菌株来源 | 第46页 |
5.1.2 培养基 | 第46页 |
5.1.3 实验仪器 | 第46页 |
5.1.4 实验试剂 | 第46-47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47-48页 |
5.2.1 菌种活化 | 第47页 |
5.2.2 生长曲线测定 | 第47页 |
5.2.3 紫外诱变 | 第47-48页 |
5.2.4 高效菌株的筛选 | 第48页 |
5.2.5 菌株遗传稳定性试验 | 第48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48-51页 |
5.3.1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| 第48-49页 |
5.3.2 紫外诱变致死曲线 | 第49-50页 |
5.3.3 高效菌株的筛选 | 第50-51页 |
5.3.4 菌株遗传稳定性试验 | 第5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6章 右旋磷霉素降解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| 第52-60页 |
6.1 实验材料 | 第52-53页 |
6.1.1 菌株来源 | 第52页 |
6.1.2 培养基 | 第52页 |
6.1.3 主要试剂 | 第52页 |
6.1.4 主要仪器 | 第52-53页 |
6.2 实验方法 | 第53-54页 |
6.2.1 收集菌体 | 第53页 |
6.2.2 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53页 |
6.2.3 16S rDNA的PCR扩增 | 第53-54页 |
6.2.4 PCR产物检测 | 第54页 |
6.2.5 构建系统发育树 | 第54页 |
6.3 实验结果 | 第54-59页 |
6.3.1 PCR产物电泳结果 | 第54-55页 |
6.3.2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| 第55-59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7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60-62页 |
7.1 讨论 | 第60页 |
7.2 结论 | 第60-61页 |
7.3 创新点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