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| 第13-16页 |
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观测实验 | 第16-32页 |
2.1 样品采集 | 第16-28页 |
2.1.1 观测地点 | 第16-19页 |
2.1.2 采样仪器 | 第19-24页 |
2.1.3 分析仪器 | 第24-25页 |
2.1.4 采样时段 | 第25-28页 |
2.2 样品分析 | 第28页 |
2.3 数据处理 | 第28-32页 |
第三章 中国东部高山云雾水理化特性分析 | 第32-46页 |
3.1 庐山云雾过程气象条件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2 庐山云雾滴的微物理特征 | 第35-37页 |
3.3 庐山云雾水化学特性及离子来源分析 | 第37-44页 |
3.3.1 pH值与电导率 | 第37-39页 |
3.3.2 离子组分 | 第39-40页 |
3.3.3 离子相关性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3.4 后向轨迹 | 第43-4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中国东部城市浓雾理化特性分析 | 第46-68页 |
4.1 南京浓雾气象条件的演变及边界层结构特征 | 第46-50页 |
4.2 南京浓雾中三级分档雾滴与分粒径气溶胶的微物理特征 | 第50-55页 |
4.3 南京浓雾中三级分档雾水与分粒径气溶胶的化学特性 | 第55-63页 |
4.3.1 离子组分 | 第55-61页 |
4.3.2 pH与电导率 | 第61-63页 |
4.4 城市浓雾与高山云雾观测结果对照 | 第63-6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8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2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68-69页 |
5.2 研究展望 | 第69页 |
5.3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69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9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