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1-17页 |
1.1 选题研究背景 | 第11-14页 |
1.1.1 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,空巢问题严峻 | 第11-12页 |
1.1.2 “城市空巢老人”孤独感的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1.3 关于“空巢老人”养老风险的分析 | 第13-14页 |
1.2 选题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5页 |
1.3 论文架构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| 第17-26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7-19页 |
2.1.1 空巢家庭 | 第17页 |
2.1.2 空巢老人 | 第17-18页 |
2.1.3 孤独感 | 第18页 |
2.1.4 养老风险 | 第18-19页 |
2.2 文献综述 | 第19-25页 |
2.2.1 国外关于老年人精神慰藉的研究综述 | 第19-21页 |
2.2.2 关于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的研究 | 第21-22页 |
2.2.3 关于解决老龄人口精神慰藉问题重要性及对策的研究 | 第22-23页 |
2.2.4 关于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| 第23页 |
2.2.5 关于空巢老人孤独感的研究 | 第23-25页 |
2.3 现有研究述评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研究方法设计 | 第26-32页 |
3.1 问题发现和研究构想 | 第26-27页 |
3.1.1 问题发现 | 第26页 |
3.1.2 研究构想 | 第26-27页 |
3.2 研究准备 | 第27-32页 |
3.2.1 预研究 | 第27页 |
3.2.2 场地选择 | 第27-28页 |
3.2.3 研究方法的选择 | 第28-30页 |
3.2.4 研究方法的确定 | 第30-32页 |
第4章 研究样本的确定与资料的收集导出 | 第32-38页 |
4.1 研究对象的选取 | 第32-34页 |
4.1.1 成都市的经济文化背景 | 第32页 |
4.1.2 研究对象的筛选 | 第32-34页 |
4.1.3 预访谈 | 第34页 |
4.2 资料的收集与导出 | 第34-38页 |
4.2.1 语料的收集方法 | 第34-35页 |
4.2.2 语料的转写方式 | 第35-38页 |
第5章 “城市空巢老人”孤独感的引发因素 | 第38-48页 |
5.1 个体因素 | 第38-41页 |
5.1.1 健康状况因素 | 第38-39页 |
5.1.2 婚姻状况因素 | 第39-40页 |
5.1.3 自我观念因素 | 第40-41页 |
5.2 家庭因素 | 第41-44页 |
5.2.1 子女陪伴因素 | 第41-43页 |
5.2.2 老人再婚因素 | 第43-44页 |
5.3 社会参与因素 | 第44-48页 |
5.3.1 社区配套因素 | 第44-46页 |
5.3.2 闲暇活动的形式内容因素 | 第46-48页 |
第6章 “城市空巢老人”孤独感带来的风险分析 | 第48-58页 |
6.1 “城市空巢老人”孤独感对老人个体带来的风险 | 第48-52页 |
6.1.1 孤独感可削弱人体免疫力,更容易患上各类疾病 | 第48-49页 |
6.1.2 孤独感导致疾病会提升过早死亡的几率 | 第49-51页 |
6.1.3 “城市空巢老人”自杀屡有发生,孤独是真正凶手 | 第51-52页 |
6.2 “城市空巢老人”孤独感对家庭带来的风险 | 第52-55页 |
6.2.1 空巢夫妻能否处理好夫妻关系,对家庭和谐产生巨大影响 | 第52-53页 |
6.2.2 孤独感可能会加深空巢父母与儿女间的矛盾 | 第53-55页 |
6.3 “城市空巢老人”孤独感对整个社会带来的风险 | 第55-58页 |
6.3.1 孤独感易引起空巢老人的极端行为,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| 第55-56页 |
6.3.2 孤独感给老人带来的负面情绪,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| 第56-58页 |
第7章 “城市空巢老人”孤独感带来风险的干预研究 | 第58-67页 |
7.1 提高成都市空巢老人精神生活质量应遵循的理念 | 第58-59页 |
7.1.1 同理心理念 | 第58-59页 |
7.1.2 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理念 | 第59页 |
7.1.3 有所侧重理念 | 第59页 |
7.2 完善“空巢老人”精神慰藉的法律和政策,并监督有效落实 | 第59-61页 |
7.2.1 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标准与规范,不断促进养老制度的创新 | 第60页 |
7.2.2 加强精神赡养立法,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 | 第60页 |
7.2.3 给予“空巢老人”精神慰藉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 | 第60-61页 |
7.3 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改善“城市空巢老人”晚年孤独现状的队伍中 | 第61-62页 |
7.3.1 发挥更多志愿者力量参与到关怀行动中 | 第61-62页 |
7.3.2 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,提升社工的服务素养 | 第62页 |
7.3.3 鼓励更多的大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走到老人身边 | 第62页 |
7.4 强化家庭在“城市空巢老人”精神慰藉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| 第62-65页 |
7.4.1 儿女在老人精神慰藉中承担更多责任,提供更多的陪伴和安慰 | 第63页 |
7.4.2 尊重独居父母再婚的决定 | 第63-64页 |
7.4.3 加强亲属间的走动,感受亲人间的温暖 | 第64-65页 |
7.5 充分调动“城市空巢老人”的自我能动性,从观念上向积极的方向改变 | 第65-67页 |
7.5.1 充分认识到孤独感带来的种种危害,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| 第65页 |
7.5.2 减轻对子女的依赖心理,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晚年生活 | 第65-66页 |
7.5.3 转变传统“居家养老”的思想束缚,接受“抱团养老”等新模式的创新思维 | 第66-67页 |
第8章 结语 | 第67-70页 |
8.1 研究结论 | 第67页 |
8.2 研究局限 | 第67-68页 |
8.3 研究展望 | 第68页 |
8.4 个人感悟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附件1: 给有意向参与访谈的空巢老人的邀请信 | 第74-75页 |
附件2: 知情同意书 | 第75-76页 |
附件3: 录音同意书 | 第76-77页 |
附件4: “城市空巢老人”访谈提纲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