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工人、农民、青年、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--农民工作论文

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研究--基于山西省Y市D村公共品供给的实证分析

中文摘要第12-13页
ABSTRACT第13-14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25页
    1.1 选题的提出与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的提出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基础研究与新突破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中的参与行为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下的关系结构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后的文化背景第21-22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: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——过程、结构与文化的内在理路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:实证研究与理论框架的统筹第23-24页
    1.4 研究难点与突破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难点: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过程、结构与文化的递进关系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突破:一种新的解释框架第24-25页
第二章 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及其问题——基于D村道路基础设施供给决策的调查第25-36页
    2.1 研究样本与资料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D村概况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取样依据:D村道路基础设施供给决策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样本资料收集流程与分析路径第27-28页
    2.2 D村道路基础设施供给决策的框架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决策主体的分布特征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决策规则的内容体系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决策结果的效度评价第31-32页
    2.3 D村道路基础设施供给决策的问题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封闭的决策核心圈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隐性的决策潜规则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匮乏的决策有效性第34-36页
第三章 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问题的成因分析第36-48页
    3.1 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的过程性解读:“差别参与”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“差别参与”的内涵阐释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“差别参与”的表现:从 D 村道路基础设施供给决策框架中的析出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“差别参与”的机理:向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结构的深入第39-40页
    3.2 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的结构性解读:“差序格局”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“差序格局”的内涵阐释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中的“差序格局”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“差序格局”的形成:向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文化的深入第43-44页
    3.3 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的文化性解读:“差等心理”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“差等心理”的内涵阐释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“差等心理”在农村社会文化基因中的潜伏第44-48页
第四章 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的优化路径第48-56页
    4.1 健全平等协商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制度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搭建公共品供给决策协商平台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行公共品供给决策信息通报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完善公共品供给决策议程安排第50-51页
    4.2 构建多元互动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格局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建立公共品供给决策回避制度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开辟公共品供给决策监督渠道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厘清公共品供给决策主体权限第52-53页
    4.3 营造民主参与的农村社会政治文化氛围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培育自由平等的价值体系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提升利益协调的政治理性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加强权利平等的舆论宣传第54-56页
结语第56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59页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9-60页
致谢第60-61页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61-62页

论文共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国家权力与乡村“公共空间”缺失—对W村精准扶贫实践的分析
下一篇:村落宗族对现代村庄治理影响研究--以山西省S村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