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行政法论文

中国执法群体的媒介形象差异化研究--以近五年《人民日报》和《南方周末》相关报道为例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1 绪论第7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7-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7-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8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媒介形象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执法群体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执法群体媒介形象第11-12页
    1.3 概念界定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媒介形象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执法群体第13-14页
    1.4 理论来源:新闻框架理论第14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1.6 研究方法第15页
    1.7 创新之处第15-16页
    1.8 样本采集第16-17页
2 执法群体的报道分析第17-29页
    2.1 新闻报道数量第18-20页
    2.2 新闻报道版面第20页
    2.3 新闻报道内容第20-23页
    2.4 新闻报道体裁第23-24页
    2.5 新闻信息来源第24-25页
    2.6 新闻报道倾向第25-27页
    2.7 小结第27-29页
3 执法群体媒介形象分析第29-40页
    3.1 执法群体媒介形象变迁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2012 年度:形象偏正面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2013 年至2014年:形象偏负面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2015 年至2016年:形象多元化第31-32页
    3.2 执法群体媒介形象差异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城管:爱岗敬业与野蛮暴力并存的执法者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警察:勤恳创新与违法违纪并存的执法者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工商执法: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卫生执法:推进医改的公众服务者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税务执法:依法依规的公职者第35-36页
    3.3 媒体中执法群体形象呈现差异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《人民日报》:多角度刻画正面形象,暧昧态度映射负面形象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《南方周末》:深度化描写正面形象,鲜明立场展现负面形象第37-38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38-40页
4 执法群体媒介形象差异化成因与对策分析第40-47页
    4.1 执法群体媒介形象差异化成因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媒体自身:媒介属性与信息来源区别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执法群体:群体之间与群体内部差异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社会环境:社会文化与市场需求变化第42-43页
    4.2 执法群体媒介形象差异化对策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媒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,承担社会责任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媒体工作者提升媒介素养,增强业务水平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报道内容基于框架理论,全面展示形象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执法群体注重队伍建设,改革执法方式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行政主体重视媒体地位,构建报道联动机制第46-47页
结语第47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0页
致谢第50-51页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第51页

论文共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保安处分制度立法研究
下一篇:中国书法法律保护问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