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功能型聚酰亚胺/硅膜材料构筑与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45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3-14页
    1.2 聚酰亚胺在航天领域的应用第14页
    1.3 空间环境的危害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LEO环境中AO的危害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AO与紫外辐射的协同效应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AO对基层材料的掏蚀作用第15-16页
    1.4 提高材料抗AO性能的防护措施第16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建立防护涂层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复合填充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基体增强法第22-31页
    1.5 聚酰亚胺在微电子领域的应用第31页
    1.6 降低聚酰亚胺介电常数的途径第31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引入低摩尔极化率的单体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引入可显著提高聚合物自由体积的单体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引入空气隙或使聚合物微孔化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引入低介电常数纳米填料第38-40页
    1.7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40-42页
    1.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42-45页
第二章 不同氧化态硅/聚酰亚胺杂化薄膜制备及其抗原子氧性能研究第45-59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45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试剂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合成方法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表征方法第49-51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51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聚酰亚胺薄膜的红外分析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杂化薄膜均一性研究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聚酰亚胺薄膜的各项性能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聚酰亚胺薄膜的表面形貌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AO辐照前后聚酰亚胺薄膜表面XPS分析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腐蚀/防护机理探讨第56-57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57-59页
第三章 双氨基倍半硅氧烷(POSS)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抗AO性能研究第59-81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9-60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试剂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合成方法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表征方法第62-63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63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双氨基POSS的合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双氨基POSS的结构表征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双氨基POSS的热氧稳定性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POSS聚酰亚胺杂化薄膜的结构表征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POSS聚酰亚胺杂化薄膜的透光性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POSS聚酰亚胺杂化薄膜的机械性能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POSS聚酰亚胺杂化薄膜的热性能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POSS聚酰亚胺杂化薄膜的抗AO性能第73-7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78-81页
第四章 超支化聚硅氧烷(HBPSi)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抗AO性能研究第81-99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81-82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试剂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合成方法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表征方法第84-85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85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HBPSi的结构表征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HBPSi聚酰亚胺薄膜的红外分析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HBPSi聚酰亚胺薄膜的热性能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HBPSi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HBPSi聚酰亚胺薄膜的抗AO性能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HBPSi聚酰亚胺薄膜经AO辐照前后的表面形貌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AO辐照前后聚酰亚胺薄膜表面XPS分析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HBPSi聚酰亚胺在模拟AO环境中的腐蚀与防护机理探讨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9 HBPSi聚酰亚胺薄膜经AO辐照前后的透光性第96-9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98-99页
第五章 超支化聚硅氧烷(HBPSi')改善聚酰亚胺抗AO性能的阈值效应研究第99-117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99-100页
    5.2 实验部分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试剂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合成方法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表征方法第102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10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HBPSi' 的合成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HBPSi' 的分子结构分析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HBPSi' 聚酰亚胺的热性能与力学性能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HBPSi' 聚酰亚胺薄膜在模拟AO环境中的质量损失与降解行为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HBPSi' 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化学组成在模拟AO环境中的演变第105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HBPSi' 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形貌在模拟AO环境中的演变第110-114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14-117页
第六章 超支化聚硅氧烷(HBPSi")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介电性能研究第117-135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117-118页
    6.2 实验部分第118-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实验试剂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合成方法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表征方法第120-122页
    6.3 结果与讨论第122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HBPSi" 的结构表征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HBPSi" 聚酰亚胺薄膜的结构表征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HBPSi" 聚酰亚胺薄膜的介电性能第127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HBPSi" 聚酰亚胺薄膜的的吸水性第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HBPSi" 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6 HBPSi" 聚酰亚胺薄膜的热性能第131-134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34-135页
第七章 支化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介电性能研究第135-155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135-136页
    7.2 实验部分第136-13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实验试剂第136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合成方法第136-13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表征方法第138页
    7.3 结果与讨论第138-153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超支化聚酰亚胺的合成第138-14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超支化聚酰亚胺的结构表征第140-145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超支化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第145-14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超支化聚酰亚胺薄膜的热性能第146-14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5 超支化聚酰亚胺薄膜的介电性能第149-153页
    7.4 本章小结第153-155页
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55-159页
    8.1 结论第155-157页
    8.2 创新点第157-159页
参考文献第159-177页
致谢第177-179页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179-183页

论文共1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功能化石墨烯/氰酸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
下一篇:氧化铈及氧化锌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