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 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 
| 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 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 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 
| 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 
| 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 
| 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 
| 1.2.3 文献评述 | 第16页 | 
| 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8页 | 
| 1.3.1 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16-18页 | 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 
| 1.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 
| 第2章 COSO-ERM等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| 第19-26页 | 
| 2.1 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 | 第19-21页 | 
| 2.1.1 萌芽期-内部牵制阶段 | 第19页 | 
| 2.1.2 成长期-内部控制系统阶段 | 第19-20页 | 
| 2.1.3 发展期-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| 第20页 | 
| 2.1.4 成熟期-内部控制框架阶段 | 第20-21页 | 
| 2.2 内部控制COSO-ERM框架 | 第21-23页 | 
| 2.2.1 ERM框架概念 | 第21-22页 | 
| 2.2.2 ERM框架目标 | 第22页 | 
| 2.2.3 ERM框架要素 | 第22-23页 | 
| 2.3 COSO-ERM框架的优势 | 第23-24页 | 
| 2.4 全面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及推广 | 第24-26页 | 
| 第3章 SJ建筑集团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| 第26-47页 | 
| 3.1 SJ建筑集团简介 | 第26-30页 | 
| 3.1.1 基本情况 | 第26页 | 
| 3.1.2 组织架构及人员结构 | 第26-28页 | 
| 3.1.3 业务活动 | 第28-29页 | 
| 3.1.4 财务经营现状 | 第29-30页 | 
| 3.2 建筑集团经营环境分析 | 第30-33页 | 
| 3.2.1 外部环境分析 | 第30-31页 | 
| 3.2.2 内部环境分析 | 第31-33页 | 
| 3.3 ERM视角下SJ建筑集团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| 第33-47页 | 
| 3.3.1 SJ建筑集团内部控制现状 | 第33-39页 | 
| 3.3.2 SJ建筑集团内部控制问题 | 第39-45页 | 
| 3.3.3 SJ建筑集团内部控制问题成因 | 第45-47页 | 
| 第4章 SJ建筑集团ERM框架下内部控制优化思路 | 第47-53页 | 
| 4.1 基于ERM框架优化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| 第47-51页 | 
| 4.1.1 SJ建筑集团风险管理形式严峻 | 第47-50页 | 
| 4.1.2 ERM框架下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| 第50-51页 | 
| 4.2 ERM框架下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的原则 | 第51-52页 | 
| 4.2.1 风险导向原则 | 第51页 | 
| 4.2.2 持续性原则 | 第51页 | 
| 4.2.3 成本效益原则 | 第51页 | 
| 4.2.4 全面性原则 | 第51-52页 | 
| 4.3 SJ建筑集团ERM框架内部控制目标 | 第52页 | 
| 4.4 SJ建筑集团内部控制优化思路 | 第52-53页 | 
| 第5章 ERM视角下SJ建筑集团内部控制体系优化 | 第53-72页 | 
| 5.1 内部环境优化 | 第53-57页 | 
| 5.1.1 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 | 第53-54页 | 
| 5.1.2 完善公司治理架构 | 第54-55页 | 
| 5.1.3 改善人力资源环境 | 第55-56页 | 
| 5.1.4 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 | 第56-57页 | 
| 5.2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| 第57-66页 | 
| 5.2.1 明确风险管理职能机构 | 第57-58页 | 
| 5.2.2 初始风险信息的收集 | 第58-59页 | 
| 5.2.3 风险识别、评估 | 第59-65页 | 
| 5.2.4 风险应对 | 第65-66页 | 
| 5.2.5 风险监控与持续改进 | 第66页 | 
| 5.3 控制活动优化 | 第66-69页 | 
| 5.3.1 投标控制优化 | 第66页 | 
| 5.3.2 资金控制优化 | 第66-67页 | 
| 5.3.3 采购控制优化 | 第67-69页 | 
| 5.3.4 工程项目管理优化 | 第69页 | 
| 5.4 优化信息与沟通渠道 | 第69-70页 | 
| 5.5 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| 第70-72页 | 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 
| 6.1 研究结论 | 第72-73页 | 
| 6.2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73-74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 
| 致谢 | 第77-78页 | 
| 附录 | 第78页 |